當汶川大地震無情地劃破巴蜀大地的容顏,當北方沙塵暴肆無忌憚地吞噬著蔚藍的天空,當日本核泄漏拉響震驚世界的情報,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災難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總是如影隨形,相伴而生,災難具有其客觀性。
正如古羅馬思想家塞內加說:“無論我們認為自己變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始終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比欢麅燃拥脑捯苍谔嵝盐覀?,災害具有客觀性,因此,主動防范遠比消極應對有效,災難雖然不可避免,但可通過預防,降低發(fā)生的幾率。因此,面對災難,我們應該增強憂患意識,提高應災能力。
增強憂患意識,要求我們注重安全文化教育,切實提高人們應災能力和自救能力。當災難發(fā)生時,總有一些有機會逃生的人由于缺乏自救意識,消極等待救援而錯過了最寶貴的時機。這在根本上是由安全文化教育的實質缺乏造成的。實際上,安全文化教育目前仍沒有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甚至有流于形式之嫌,它們并未從實質上喚醒人們的防災意識。因此,安全文化教育應注重實用性,要理論與實踐并重,將防災逃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定期演練、多次演練,豐富教育形式,普及應災技巧與常識。
增強憂患意識,要求我們優(yōu)化城市布局,合理規(guī)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有其脆弱性,人口的集聚及城市建設所產生的一系列風險時刻提醒著我們合理規(guī)劃城市布局的重要性。從布局的大方面看,城市建設規(guī)劃應因地制宜,針對城市的地形、氣候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如地震多發(fā)城市應重視建筑抗震設施的建設,多雨城市及地形低洼城市要特別注重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從布局的小方面看,城市的一磚一瓦都可能是致災的“殺手”,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要加強監(jiān)督,對建材使用、設施布置、安全設施分布等細節(jié)問題加以重視。
增強憂患意識,要求我們完善應急救援機制,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城市擁有龐大且名目眾多的救援隊伍,但由于行政隸屬的不同,力量相對分散,在災難面前難以形成救援合力。因此,要整合公共應急資源、進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調度,使救援工作能夠迅速及時,減少損失。同時,要制定好應急救災預案,并對預案可行性進行測試,以免在救災的關鍵時刻束手無策,延誤救援時機。
雖然我們不能預知災難的發(fā)生,但我們可以通過增強憂患意識,防范于未然,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堅固,更加安全。雖然我們不能制止災害的發(fā)生,但我們能夠提高應災救災能力,把損失降至最小。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增強憂患意識,建設平安的家園。
【申論批改】
考生能夠按照申論寫作“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布局謀篇,行文能夠緊扣增強憂患意識的中心論點,且考生將分析問題與解決結合在一起,不但使分析更為到位和細致,也使得行文論述更具針對性,如行文的第三段,考生不僅指出我國安全文化教育重視不夠的問題,還進一步指出我國安全文化流于形式的問題,進而引出安全文化教育要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觀點,這都體現了考生具備了良好申論寫作功底,但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需考生注意:
考生的問題主要體現的行文的第四段,
問題一,分析問題不具體。行文的第四段是從“優(yōu)化城市布局,合理規(guī)劃城市建設”來確立分論點的,所以在論述措施之前應該反映我國城市規(guī)劃不合理的問題及其帶來的危害,凸顯合理規(guī)劃城市布局的必要性,但考生只用了一句“人口的集聚及城市建設所產生的一系列風險”概括了城市規(guī)劃不合理的問題,這使得問題分析不夠具體,建議考生指出城市規(guī)劃中的具體問題來完善分析的內容。
問題二,論述措施沒有緊密圍繞分論點。這段的分論點是“優(yōu)化城市布局,合理規(guī)劃城市建設”,但考生在最后的總結論述中體現的卻是“要加強監(jiān)督”,雖然考生前面論述了要加強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內容,但最后的總結是在“監(jiān)管”上,整個論述的中心點也就落在“監(jiān)管”上,這就造成論述措施沒有緊扣分論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