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降雨后,如果水無處可去,城市內澇恐怕難以避免
連日來,從南到北,多座城市遭暴雨襲擊,多處路段、路面積水,有的地方出現(xiàn)內澇。
有人說,這是因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顧面子不顧里子,排水管道修得不夠寬,強降雨一來,難免水漫金山。這話有道理,但不全面。
受超強厄爾尼諾現(xiàn)象影響,今年我國氣候十分異常,我國入汛提前。入汛以來,南方發(fā)生20多次強降雨過程,太湖發(fā)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長江中下游干流全線超警,部分地區(qū)洪澇災害嚴重。
而近期,受冷暖空氣共同影響,我國雨區(qū)出現(xiàn)“北抬東移”。強降雨區(qū)域有擴大的可能。這樣一來,很多城市面對的都是幾十年一遇的暴雨,甚至大暴雨。再優(yōu)良的排水系統(tǒng),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另一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敢于擔當,強化責任,全力投入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工作中,很多城市的內澇現(xiàn)象,在當前的極端天氣下,已經得到很大的緩解。
更可貴的是,很多過去發(fā)生過嚴重內澇的城市,近年來逐漸轉變城市規(guī)劃思路,大力建設海綿城市,降低了洪澇災害的強度。
具體來說,以前,有的城市在建設中,有時會盲目擴張建設用地,侵占濕地、草地。濕地就是海綿,下雨時,能夠吸收大量的水,旱季可以滲出水??扇绻鞘杏不娣e大,好比披上一層厚厚的密不透風的水泥鎧甲,從而把原有的坑塘、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tài)資源侵占、填埋和破壞了,那么,強降雨后,水就面臨著無處可去的尷尬,城市內澇也就成了難以避免的事情。
不少地方已經意識到,洪水可以化害為利,于是不再只建高堤,而是營造滯洪又涵養(yǎng)水源的濕地系統(tǒng);停止河道渠化工程,把已經硬化的防洪堤通過生態(tài)方法恢復成自然河道,成為滯洪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給土地、草地留足空間,讓硬化的地面透了氣……
如此一來,城市內生的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就增強了。正如北大教授俞孔堅說的,協(xié)調城市與自然系統(tǒng)的關系,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有善待土地的倫理,而不是把土地像纏小腳一樣緊緊包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