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況
民俗學是一門以生活文化為研究對象,側重對研究者自身所處的族群和社會的文化邏輯進行考察的“自我省察”之學。對一個民族了解自我、理解他者都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同時,民俗學也是一門應用色彩濃厚的基礎學科,研究活態(tài)的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代社會中的表現形態(tài)與意義;研究文化傳統(tǒng)的當代傳承與保護,以及民俗資源的應用等問題。民俗是富有生命力的歷史傳統(tǒng)在當代生活中的行為呈現;是提升日常生活境界,建立社會規(guī)則,具有信仰與審美功能的文化要素;是民族與國家認同、社會管理、社會良知與人格塑造、經濟開發(fā)的重要資源;歷來為國家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民俗學研究的內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 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yè)歷史悠久。自上個世紀30年代大夏大學開始由謝六逸和吳澤霖開創(chuàng)基業(yè),在神話學、西南少數民族民俗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其傳統(tǒng)一脈相承至今。長期以來,華東師大在歷史學科、中文學科、社會學科都有從事民俗研究的學者,具有深厚的民俗研究的學術土壤。如今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信仰與神話學、生態(tài)民俗學、旅游民俗學、比較民俗學以及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相關的應用民俗學方面做出了成績。
2009年,華東師范大學整合了民俗學與人類學研究力量,成立了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2012年,民俗學與人類學分別獨立建所,成立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本所現有教授博導5人(含兼職)、副教授3人、講師1人、專職助理研究員1人。在學碩士23名、博士10名、博士后4名,其中留學生3名。是國內外規(guī)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民俗學研究機構之一?,F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重點課題和各類重要科研項目,影響力在國內外民俗學界名列前茅。 本所出版有研究輯刊《民族民間文化論壇》。定期主辦民俗學論壇(海上風都市民俗學論壇)和暑期學校,如“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2013),“中美民俗學對話”(2014),“海洋文化研究”(2015),“性別與民俗”(2016)。 本所與海內外民俗學機構建有廣泛的聯系。特別是和日本民俗學研究重鎮(zhèn)東京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神奈川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民俗學研究所有向神奈川大學歷史民俗資料研究課推薦免試研究生的資格,與日本長崎大學和西南大學長期保持博士生訪學計劃。此外還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休斯頓大學的民俗學研究者保持了學術交流關系。民俗學所的學生大都具有海外訪學的機會。同時也是重要的民俗學海外留學生的培養(yǎng)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01 民俗學理論與實踐
02 應用民俗學(傳播、影視、旅游、生態(tài)、語言等)
03 文化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主要導師【適用2018年招生】
李明潔 徐贛麗 安儉 王均霞 唐忠毛 王曉葵 范長風 田兆元
專業(yè)課程
《社會學原理》、《民俗學研究前沿》、《社會研究方法》、《民俗學基本問題》、《民俗學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用民俗學》、《生態(tài)民俗學》、《民間文藝學》、《城市民俗學》、《信仰民俗學》、《歐美民俗學》、《日本民俗學》、《中國民俗學》、《影視民俗學》等。
研究生畢業(yè)后主要去向
大中學校教學科研人員、報刊與網絡媒體、出版社編輯、行政與企業(yè)管理、民俗相關行業(yè)。
專業(yè)希望招收具有何種專業(yè)背景的考生
不限制專業(yè)背景,希望學生對生活的各種現象有觀察思考的興趣或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