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yè)及考試科目(信息與通信工程)
來源:上海大學網 閱讀:3418 次 日期:2014-05-05 17:20:46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上海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yè)及考試科目(信息與通信工程)”,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081000 信息與通信工程 

本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點。含有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二級學科,以及一級學科內自主設置的學科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自1987年、1992年、2005年相繼三屆被確定為上海市重點學科,也是我?!?11工程”建設的重點學科。學科擁有“上海市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準立項建設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科技部批準立項建設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學科還擁有“現代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圖象處理實驗室”、“數字視頻技術實驗室”、“智能與集成技術實驗室”、“TI&SHU DSPS聯合實驗室”、“醫(yī)學電子實驗室”、“SOC研究實驗室”,“上海大學-Xilinx聯合實驗室”等10余個研究實驗室。并擁有先進的高級儀器設備,具有堅實的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的基礎。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特種光纖(黃宏嘉院士);數字通信與網絡技術、光纖通信與寬帶接入網(汪敏教授);特種光纖與光纖傳感技術(王廷云教授);信息隱藏和多媒體信息安全(張新鵬教授);盲信號處理及應用,通信信號處理,智能信息系統(tǒng)(方勇教授);限定空間寬帶無線電通信(鄭國莘教授);醫(y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tǒng)(嚴壯志教授,李穎潔教授);圖像通信與視音頻處理(安平教授,王國中教授,管業(yè)鵬教授,劉志研究員);音頻信息處理,虛擬現實技術,數據挖掘,集成電路設計(萬旺根教授,張金藝教授);數字媒體處理技術、數字藝術設計(張文俊教授);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處理(張之江教授,黃素娟教授);新型光子學器件及其傳感與通信應用、超快激光技術(劉云啟教授,曾祥龍研究員,方捻教授);無線傳感網、網絡信息安全與密碼學(王潮教授),高速環(huán)境下的寬帶無線通信、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彭章友教授);超聲檢測、聲信號處理(張海燕教授);智能電氣設備、光電測量、等離子體技術(張貴新教授),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吉永華教授、宋任濤教授、文鐵橋教授、李根喜教授、陳付學教授、劉曾榮教授、蔡煜東教授)。

本學科在特種光纖方面,主要開展理論、制備以及各種特種光纖的研究工作;在數字通信與網絡技術方面主要開展數字通信關鍵技術、無線接入網和基于三網融合的光纖接入網的研究;在光纖通信與寬帶接入網方面主要從事高速光纖通信技術和光纖接入網技術的研究;在光傳感及網絡方面主要開展基于特種光纖的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方面的工作。在“單模光纖四次群通信系統(tǒng)”、“摻餌光纖放大器”、“光弧子通信”、“微波副載波復用光纖傳輸技術”、“CATV網AMVSB光端機”、“基于Ethernet的全光接入網”和“塑料光纖樓宇布線系統(tǒng)” 、“高性能紫外光纖”、“抗輻射光纖”、“納米材料摻雜光纖”、“光纖電流傳感器”、“光纖漸逝波傳感器”等項目上取得了優(yōu)秀成果。在數字通信、無線通信與多媒體技術方面,從事“數字微波通信”、“MIMO通信系統(tǒng)和多用戶信道的盲均衡”、“蜂窩移動通信監(jiān)測設備”、“擴頻通信”、“HFC”網電纜調制解調器”、“全業(yè)務網多媒體系統(tǒng)”、“藍牙應用技術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等重大項目的研究,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在圖像與信息處理方面,“基于小波變換和神經網絡的圖像識別”、“神經網絡應用基礎研究”、“盲信號檢測與分離”、“基于機器視覺原理能見度測試方法”、“神經網絡在圖像識別和聽覺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基于模型的圖像壓縮編碼”、“多視點與立體圖像壓縮編碼”、“視頻對象分割及在MPEG-4中的應用”、“H.264優(yōu)化及其應用”、“穩(wěn)健信息隱藏技術”、“數字水印”、“隱寫與反隱寫”、“數字媒體防偽認證”、“高維海量數據實時處理”,“交互式三維圖形處理”、“音頻數據挖掘與檢索”、“基于IP和無線的流媒體技術研究”等國家和市級重要項目的研究上獲得重要成果及突破性進展。在電子系統(tǒng)與信號檢測方面,“大型電機的在線檢測和智能故障診斷”、“PC儀器系統(tǒng)”、“高速公路監(jiān)控系統(tǒng)”、“微弱信號檢測”、“光學傳感”以及“基于FPGA的實時圖形處理”等項目上做了許多研究工作。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方面,“生物信號檢測”“植物信號與網絡”,“神經信息的傳導、編碼與整合調控”和“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等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在系統(tǒng)芯片設計方面,開展了“視頻后處理芯片設計”,“基于NBTI效應的集成電路可靠性設計”等項目。本學科近五年來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目前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國家863高科技項目,軍口863項目,市科委、市教委項目和社會委托項目等幾十項。

研究方向:

01 特種光纖與光纖傳感器

02 數字通信與網絡技術

03 光纖通信與寬帶接入網

04 無線通信與多媒體技術

05 數字圖像處理和音頻信號處理

06 圖象通信與視音頻處理

07 圖象處理與模式識別

08 語音信號編碼及識別

09 醫(y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tǒng)

10 盲信號處理及應用

11 電子系統(tǒng)與信號檢測

12 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

13 嵌入式系統(tǒng)

14 計算機視覺

15 光子學與光電子技術

16 低功耗多媒體SOC芯片設計

17 神經信息處理

18 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聯系人:生命科學學院 張紅)

指導教師:黃宏嘉教授、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方 勇教授、鄭國莘教授、嚴壯志教授、萬旺根教授、張文俊教授、張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張新鵬教授、劉云啟教授、張金藝研究員、王國中教授、李穎潔教授、管業(yè)鵬教授、曾祥龍研究員、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黃素娟教授、劉志研究員、張海燕教授、方捻教授、張貴新教授、張一鈞教授、吉永華教授、李根喜教授、宋任濤教授、陳付學教授、文鐵橋教授、劉曾榮教授、蔡煜東教授

招生人數:26

考試科目:

1.英語

2.(1)數字通信 或 (2)信息論與編碼 或 (3) 光電子學 或 (4)計算機圖形學 或 (5)細胞信號與網絡 或 (6)非線性系統(tǒng)與網絡(根據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3.(1)高等數字信號處理 或 (2)數字圖象處理 或 (3)光纖通信技術 或 (4)多媒體技術 或 (5)基因信息表達調控 或 (6)網絡分析與優(yōu)化(根據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參考書目:

2.

(1)《通信原理》(第5版) 樊昌信等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1年

(1)《數字通信》(第3版)Digital Communication John.G.Prokis電子工業(yè)出版社1998 年

(2)《數字通信》(第3版)Digital Communication(7~8)章John.G.Prokis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1998年

(2)《信息論—基礎理論與應用》 傅祖蕓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01年

(3)《光電子學導論》 雅里夫?A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3年

(4)《計算機圖形學》倪明田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5)《細胞生物學》(第二版) 翟中和 王喜忠 丁明孝主編,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6)Stephen Wiggins,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and Chaos, Springer-Verlag.

3.

(1)《數字信號處理》胡廣書,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7年

(1)《離散時間信號處理》A.V.Oppenheim(美) 科學出版社 2000年

(2) 《數字圖像處理》Kenneth .R.Castleman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年

(3)《光纖通信技術》 Djafar K. Mynbaev, Lowell L. Scheiner著,徐公權等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2年

(4)《多媒體技術基礎》(第二版)林福宗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5)《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上、下冊)吳乃虎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

(6)《運籌學與最優(yōu)化方法》吳祈宗等編制,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

(6)《最優(yōu)化理論與算法》陳寶林,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年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黃宏嘉 (男)教授,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科學院院士。專業(yè):微波、光纖。主要研究領域:微波光子學(microwave photonics),特種光纖理論及應用。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獎,IEEE-MTTS論文獎,全美儀器學會論文獎。發(fā)表論文百余篇,由Wiley,Elsevier,Springer,Martinus Nijhoff出版專著多部,獲美國專利6項,中國發(fā)明專利多項?,F擔任美國微波與光技術國際刊物編委。曾任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場與波委員會中國主席,美國光纖與集成光學國際刊物執(zhí)行編委。目前承擔的課題:“光纖波片”的寬帶特性和抗溫度微擾特性的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聯系方式:021-69982726, E_mail:hjhuang@mail.shu.edu.cn

網址:http://www.ci.shu.edu.cn/hhj.htm

汪 敏 (男)教授。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數字通信與網絡技術。主要開展數字通信關鍵技術、無線接入網和基于三網融合的光纖接入網的研究,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上海市科技領軍人才?,F任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上海市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通信學會常務理事??萍汲晒褐鞒滞瓿闪藝?63“九五”重大項目“全業(yè)務網(FSN)多媒體系統(tǒng)”,主要研究基于HFC網絡的多媒體接入系統(tǒng)。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ADSL Modem產業(yè)化技術研究”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電纜調制解調器的產業(yè)化研究”,研制出我國第一代DOCSIS Cable Modem和ADSL Modem。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藍牙應用技術研究”,主要針對基于Bluetooth技術規(guī)范的無線HomeNet進行研究,成功研制出了通用藍牙模塊,實現了與廣域網的連接。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基于IPv6的寬帶接入匯聚與服務系統(tǒng)研究”, 突破了EPON系統(tǒng)中的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目前主要在全業(yè)務網(FSN)多媒體系統(tǒng)、 寬帶無線接入網和基于三網融合的光纖接入網等方面開展研究。目前承擔的課題:高速移動MIMO-OFDMA快衰落信道估計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OFDM--PON關鍵技術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新一代高效光接入網架構及多址接入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

聯系方式:021-66134789;E_mail:wangmin@mail.shu.edu.cn

網址:http://www.ci.shu.edu.cn/wm.htm

王廷云(男)教授、博士。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特種光纖與光物聯網技術、光纖傳感、光電檢測及信息處理技術。目前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點項目,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納米半導體摻雜放大光纖制備關鍵技術研究”、國家自然基金儀器專項“晶體半導體芯光纖激光拉絲儀”、國家973子課題“石英摻雜閃爍光纖機理及發(fā)射性感知網絡研究”、上海市重點攻關項目“高速長距離光印刷背板互連技術研究”等。與國外多所大學開展項目合作及研究生的聯合培養(yǎng),包括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同時承擔了多項與企業(yè)合作的研發(fā)項目,開展印刷電路板互連光導板、光纖旋轉連接器的研發(fā)等?,F為中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 擔任《光電子?激光》和《Opto-electronics Letters》常務副主編、《中國激光》常務編委。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技術發(fā)明獎三等獎,近五年來發(fā)表三大檢索論文100余篇、獲授權發(fā)明專利20余項。

聯系方式:021-56333658 (Lab);E-mail:tywang@mail.shu.edu.cn

網址:http://www.ci.shu.edu.cn/wty.htm

方 勇(男)教授,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Research Fellow。主要研究領域:通信信號處理、視音頻信號處理、智能信息系統(tǒng)。目前致力于研究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信號處理技術,視音頻信號的獲取與再現,以及盲源信號分離技術等,研發(fā)智能視頻系統(tǒng)和無線體域網。得到過上海市曙光計劃和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計劃資助,主持完成國家自然基金2項,總裝863創(chuàng)新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上海市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等多項。是IEEE高級會員,獲200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三等獎。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120余篇,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12項。

聯系方式:021-56331185,56332291;E_mail:yfang@staff.shu.edu.cn

網 址:http://www.ci.shu.edu.cn/fynew.htm

鄭國莘 (男)教授。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目前致力于于限定空間無線電傳播、無線電通信等領域的研究。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電子學會常務理事,微波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IET 資深會員。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余項??蒲谐晒暗叵孪薅臻g中特高頻UHF無線電波傳播機理研究”在2000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獎。2008年獲得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2010年“城市軌道交通無線通信系統(tǒng)關鍵技術”上海市級科技進步獎。目前在研以下項目:2012-20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1171086)隧道內微波毫米波信號無線傳輸的建模與實時仿真理論,2012-2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1132003)面向地下軌道交通的無線信道模型構建與應用,2013-2014上海市科委項目CBTC無線通信系統(tǒng)抗干擾測試及綜合技術研究。

聯系方式:021-56337204;E_mail: gxzheng@staff.shu.edu.cn

網  址:http://scie.shu.edu.cn/Portals/264/zgx.htm

嚴壯志 (男)教授,工學博士(日本國京都大學)。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醫(y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tǒng)。曾榮獲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F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yī)療儀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理事;上海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生物醫(yī)學信息專委會主任;國家和上海市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醫(yī)療器械產品審評專家等。目前承擔圖像處理的各向異性演化格子波爾茲曼模型及快速算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清內窺鏡圖像系統(tǒng)及中央控制系統(tǒng)的研發(fā)(上海市科委產學研醫(yī)合作項目)、超細高清晰電子胸腹腔鏡DSP高清插值圖像處理技術研發(fā)(上海市科委產學研醫(yī)合作項目)和無線體域網生理參數傳感器在睡眠診斷系統(tǒng)中的應用(上海市科委產學研醫(yī)合作項目)。

聯系方式:021-56338964 (O), Email: zzyan@staff.shu.edu.cn

網  址:http://blog.lehu.shu.edu.cn/zzyan/

萬旺根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圖形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技術,智能信息處理,嵌入式系統(tǒng)與SOC設計。曾任原蘇聯明斯克無線電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訪問學者、香港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訪問學者、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和多媒體創(chuàng)新中心講師、客座教授、研究室主任。是IET資深會員、IEEE高級會員,1997年上海市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教育部基金、信息產業(yè)部電子發(fā)展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信息委專項基金、上海市啟明星計劃、上海市曙光計劃、香港政府與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基金等項目二十余項,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1部。

聯系方式:021-56334945E_mail: wanwg@staff.shu.edu.cn

網 址:http://www.ci.shu.edu.cn/wwgnew.htm

張文?。校┙淌冢┦?。專業(yè):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主要研究領域:數字媒體處理與傳播技術,數字影視制作與設計,數字媒體資產管理與版權管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計算電磁學等。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承擔和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國家部委和上海市的縱向研究課題十余項,取得了一批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科研與學術成果,先后發(fā)表了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了《數字媒體技術基礎》和《數字新媒體概論》等專著5部。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上海市十佳科技啟明星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目前研究的主要項目有:基于視頻流的動畫繪制與生成、互操作數字版權管理系統(tǒng)、數字影視特效制作等。

聯系方式:021-56338584,E-mail:wjzhang@mail.shu.edu.cn

張之江(男)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視覺。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及企業(yè)委托等10余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經委產學研項目等的研究工作。獲航天工業(yè)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第二名),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參編專著2部,授權發(fā)明專利6項。目前主持的研究課題包括:多視點自動立體顯示關鍵技術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業(yè)務特征研究及分析工具開發(fā)(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息立體成像技術及空間顯示裝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等。

聯系方式:021-56332312 (O), E-mail:zjzhang@shu.edu.cn

安 平(女),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2D及3D視頻處理、高性能視頻編碼、3DTV系統(tǒng)、3D內容生成與場景重現、圖像處理等。上海市曙光學者,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市圖像圖形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分會及消費電子分會委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世博專項、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曙光人才計劃、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十多項,作為主研參加完成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等多項;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合作出版論著一部,授權發(fā)明專利5項。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主要有:面向繪制質量的深度提取及其編碼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深度的雙目視頻編碼與真實場景重現(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以及3D電視制播關鍵技術和3D內容制作專業(yè)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等政產學研合作項目。

聯系方式:021-56332183,E_mail:anping@shu.edu.cn

網 址:http://www.ci.shu.edu.cn/ap.htm

張新鵬(男),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多媒體內容安全,數字水印,隱寫和反隱寫,加密域信號處理,數字取證,圖像處理等。入選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計劃、啟明星跟蹤計劃、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德國康斯坦茨大學Humboldt學者資深研究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部委項目、上海市重點基礎等多項科研項目。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發(fā)表論文近200篇,代表論文發(fā)表于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IEEE Trans. Multimedia、IEEE SPL、IEEE CL、EL、Signal Processing、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等國際著名期刊。出版專著1部。申請發(fā)明專利8項。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主要有:廣義隱寫編碼與多載體安全隱寫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度安全的數字隱寫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以及國家有關部委項目等。

聯系方式:021-56331435(O),E-mail:xzhang@shu.edu.cn

網址:http://www.ci.shu.edu.cn/zhangxp.htm

劉云啟(男)教授、博士。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光纖傳感、光纖通信、光子學與光電子技術、新型光子學器件及其應用。2000至2008年分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08年加入上海大學,是首輪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和上海市曙光學者,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IEEE與OSA會員。目前致力于新型光子學器件、特種光纖無源器件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項目包括光纖激光傳感器的研究、微結構光纖包層模無源器件的研究等。已在國內外主流期刊和知名國際會議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的有60余篇,代表論文發(fā)表于Optics Letters,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Optics Express等國際著名期刊。申請發(fā)明專利3項。已被多個國際學術會議邀請為技術組委會委員和分會主席,并被IEEE和OSA的多個國際期刊邀請為論文審稿人。

聯系方式:021-56331781 (O);E-mail:yqliu@shu.edu.cn

網址:http://scie.shu.edu.cn/Portals/264/liuyq.htm

張金藝 (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通信類SoC設計、SoC高可靠性設計及室內定位技術研究。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發(fā)展重點領域(集成電路與信息通信)技術預見專家、上海市經信委與市科委的項目評審專家??萍汲晒?001年至今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項目“疊加圖文信息于標準模擬視頻信號用VAC IP標準化與產業(yè)化”;上海市科委“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項目“10G-EPON 媒質訪問控制器芯片研究”;上海市科委AM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基于雙重均衡策略的HDTV視頻解碼SOC DFT架構研究”等20余項。目前致力于SoC/NoC高可靠性設計方法、基于RFID/MEMS的室內定位技術等方面研究。目前承擔有“基于RFID技術的小車定位系統(tǒng)”、“小空間無源RFID室內定位跟蹤系統(tǒng)”、“風電機組重大配套設備若干關鍵技術研發(fā)”和“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通訊、控制系統(tǒng)”等科研課題。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近60篇,出版教材1本;申請及授權各類專利30余項。

聯系方式:021-56331323;E_mail:zhangjinyi@staff.shu.edu.cn

王國中(男), 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視頻編解碼與多媒體通信、視頻云計算、數字電視技術等。主持和參與“數字電視機道分離”、AVS等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和三等獎1項,上海市優(yōu)秀新產品二等獎1項。上海市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勞動模范;原國家信息產業(yè)部科技創(chuàng)新先進工作者;擔任中國AVS產業(yè)聯盟理事長。發(fā)表研究論文三十余篇,主編技術著作2部;申請專利30余項。目前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基于壓縮感知融合深度的三維視頻編碼關鍵技術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基于深度的雙目視頻編碼與真實場景重現(上海科委重點項目),AVS 3D編碼器及測試驗證系統(tǒng)研發(fā)與應用(國家工信部電子發(fā)展基金項目)等6項。

聯系方式:021-56331196;Email:wanggz@shu.edu.cn

網 址:http://www.scie.shu.edu.cn

李穎潔(女),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神經信息處理、臨床電生理輔助診斷/康復訓練,包括腦電信號動力學分析、及其在認知研究以及臨床檢測和康復中的應用研究等?,F任IEEE EMBS(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醫(yī)學神經工程分會委員,上海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生物信息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副院長。曾赴德國馬普腦研究所做訪問學者,曾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上海大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等。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完成專著一部,教材3部。主要科研項目有:視覺信息處理的心理生理學機制研究(國家973計劃子課題)、首發(fā)抑郁癥的情緒與認知交互機制的腦電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顱磁刺激結合腦電技術的情緒加工功能網絡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精神分裂癥腦電Gamma共振的調控機制和新治療靶點研究(國家863計劃子項),老年人生理反饋訓練中情緒調控的腦網絡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等。

聯系方式:021-66136902 E_mail:liyj@shu.edu.cn

網 址:http://www.ci.shu.edu.cn/lyj.htm

管業(yè)鵬(男),教授,博士,博士后(雙)。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數字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智能信息挖掘與處理、非穿戴視覺人機交互與應用、智能監(jiān)控與安全防范等。上海大學智能信息處理學術帶頭人,上海市曙光學者,分別收入《Who is Who in the World》、《IBC Foremost Educators of the World-2008》,中國體育學會常委,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入選中國工業(yè)與信息化部高級評審專家?guī)臁?主要研究項目包括:基于人類感知機理的智能指勢視覺識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移動對象異常行為自動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向智能人機交互的指勢視覺識別關鍵技術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臨港地區(qū)新建海堤堤身探測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融合三維信息人臉像貌特征生動提取、分類與合成(上海市教委曙光項目),競技體育運動分析(高校合作項目)等。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百余篇,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十余項。

聯系方式:021-56331662(O)/13917868772;E_mail: ypguan@shu.edu.cn

網址:http://cms.shu.edu.cn/1211Brilliant

曾祥龍(男) 研究員、博士。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光子學、特種光纖技術、超快激光技術、新型光子學器件及其應用。200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4至2007年期間,獲得日本學術振興學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在日本東京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1至2013年在丹麥科技大學做為歐盟委員會第七研發(fā)框架計劃“瑪麗居里”國際來訪學者。2007年起至今在上海大學通信學院和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目前致力于特種光纖及非線性超短激光控制的研究,是上海市曙光學者和浦江學者。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近40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的有30余篇, 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

聯系方式:021-56388746 (O);E-mail:zenglong@shu.edu.cn

王潮 (男)教授,學士。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通信網與通信編碼、網絡信息安全與密碼學。曾經負責電信級IP網絡綜合管理系統(tǒng)研制,該產品后來列入科技部國家級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并在多個省應用。是IEEE Senior Member,Secretary of IEEE Shanghai Section ,Vice Chair of IEEE Shanghai CAS Chapter, Vice Chair of IEEE Shanghai Computer Chapter,參與籌建IEEE Shanghai Communication Chapter。是中國計算機學會全國專委會委員,中國自然計算與數字智能城市全國專委會委員。目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經信委專項資金、科技部產業(yè)聯盟計劃等支持下,在通信編碼、通信信號處理、無線傳感網安全及輕量級密碼學、工業(yè)控制安全、大數據網絡信息安全綜合監(jiān)測與態(tài)勢感知、橢圓曲線密碼設計與分析等方面開展研究。

聯系方式:021-56333241 ,E-mail:wangchao@staff.shu.edu.cn

彭章友(男)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寬帶無線通信與信號處理,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目前,致力于高速移動環(huán)境下的寬帶無線通信技術、信號處理技術,以及RFID群讀系統(tǒng)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速移動OFDM系統(tǒng)子載波干擾的協同控制方法研究”、主持上海市重點支撐項目“多標簽RFID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fā)”、主持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高速移動OFDM協同系統(tǒng)ICI容忍消除方法研究”等科研課題。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項目“IEEE802.15.3無線組網研究”、上海地鐵ATC等項目共5項課題的研究工作,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聯系方式:021-56331066(O); E-mail:zypeng@mail.shu.edu.cn

黃素娟 (女),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數字全息、圖像處理、光電信息處理。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多項研究課題。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編出版“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1本。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數字全息的光纖三維折射率分布測量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基于投影圖像的三維物體計算全息新方法研究”等科研課題。

聯系方式:021-56332337 (O), E-mail:sjhuang@shu.edu.cn

劉 志(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圖像處理、視頻處理、計算機視覺、多媒體通信。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圖像/視頻分割、視覺顯著性模型、對象分割/檢測/跟蹤、視頻編碼、圖像/視頻縮放、流媒體傳輸等。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歐盟委員會第七研發(fā)框架(FP7)“瑪麗居里行動”計劃。先后在英國Brune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法國INRIA-IRISA從事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項目、華為公司開發(fā)項目等10余項科研項目。發(fā)表論文100余篇,代表性論文發(fā)表在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Trans. Multimedia、IEEE Trans. Broadcasting、IEEE SPL、Optics Letters、Signal Processing、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等國際著名期刊;至2013年6月,論文累計被引用800余次(Google學術搜索),SCI引用230余次;出版專著1部;授權發(fā)明專利10項?,F為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和IEEE會員,擔任IEEE匯刊等10余種國際期刊的審稿人以及PCM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技術委員會委員。曾獲上海市技術發(fā)明一等獎1項(2011)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4、2011)。

聯系方式:021-56331419,E-mail: liuzhi@staff.shu.edu.cn

網 址:http://blog.lehu.shu.edu.cn/zliu/

張海燕(女)教授、博士。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超聲檢測,聲信號處理,CT成像,結構健康監(jiān)測。出版專著1部,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中國聲學學會理事。曾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綜合波場信息的超聲蘭姆波層析成像方法研究”、“基于超聲導波理論的管道缺陷層析成像研究”,上海市教委發(fā)展基金項目“超聲無損檢測缺陷智能識別系統(tǒng)的研究”。目前正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復合材料缺陷的壓電-光纖混合傳感器蘭姆波檢測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板類結構非對稱缺陷的超聲蘭姆波衍射層析成像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聲/光混合超聲蘭姆波無損檢測方法的研究(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基金)。

聯系方式:021-56337612(O); E-mail:hyzh@shu.edu.cn

方 捻(女)教授,博士。專業(yè):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主要研究領域:新型光纖通信技術;光纖傳感技術;混沌激光技術;半導體激光器的非線性動力學等。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學者。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主要有:基于混沌初值敏感性的光纖多點擾動檢測與定位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混沌有源光纖時變擾動分布傳感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曾主持完成上海市項目多項,發(fā)表論文70余篇,其中SCI和EI收錄50多篇。申請發(fā)明專利12項,已授權5項,出版專著1部,譯著1部,參與出版專著1部。

聯系方式:021-56332285或021-56331658,E_mail:nfang@staff.shu.edu.cn。

網 址:http://www.ci.shu.edu.cn/nfang.htm

張貴新(男)教授、博士。專業(yè):電氣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智能電氣設備、光電測量、等離子體技術?,F兼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科研所長;江蘇省智能電力研究院副院長、電工高技術研究所所長;國際ICDMP委員、中國代表等職。曾獲得部級科進步獎3項,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60余篇,合著完成專著和研究生教材各一部。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重點(或面上)項目、國際合作(IAEA、EDB、NSTB)項目及校企合作項目等40余項課題。取得國內外專利10余項。目前在研課題有:“863”項目:高壓開關設備智能化關鍵技術;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微波等離子點火技術及其在汽車工業(yè)中;鐵道部項目:鐵路節(jié)能降耗及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兵器研究院項目:等離子體高性能磁性液體材料設備的微波等離子系統(tǒng)研制;校企合作項目:中壓電子式互感器及相關檢測技術、利用GPS定時的輸電線路故障定位系統(tǒng)等10余項各級課題。

聯系方式:86-18618131569 ;E-mail:guixin@tsinghua.edu.cn

張一鈞(男)研究員,現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專業(yè):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數字視音頻技術,包括HDTS、SDTV、 多媒體壓縮與傳輸、高密度存儲技術等。2000年獲國家經委重大科技攻關一等獎,獲多項知識產權?,F為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信息化專家組成員、上海市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主持完成的主要課題有:衛(wèi)星多媒體傳輸關鍵技術(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數模兼容電視系列研發(fā)(國家電子發(fā)展基金)以及高效視編碼JVT、MPEG4及其在移動通信和MDTV中的應用等。與安平教授合作相關研究。

聯系方式:021-56332183, 13901880729, Email: Yijun.zhang@sony.com.cn

吉永華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神經藥理學與毒理學,涉及神經信息傳導、神經信息整合、神經信息編碼。歷任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實習研究員、助研、副研、研究員、研究組負責人、博導、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自1986年多次出訪日本國立岡崎生理學研究所合作課題研究,1987年在法國馬賽北區(qū)醫(yī)學院生化實驗室學習進修,1994年獲日本靜岡縣立大學藥學論文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上海市首屆自然科學牡丹獎,1996年獲第3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1997年在日本靜岡縣立大學藥學部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2002年4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04年6月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05年底任上海大學生科院副院長?,F兼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神經科學學會和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生理學報》副主編、《生物物理學報》和《Neurosci. Bull.》常務編委、國際專業(yè)SCI學術期刊《J.Neurosci.Res.》、《Neuroscience》、《Peptides》、《Eur. J.Phamacol.》、《Brain Res.Bull.》、《ActaPharmacol.Sin.》等通訊審稿人。先后擔當中科院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分子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及復旦大學醫(y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兩次擔任 ‘腦功能與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1999-2004)和‘腦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調控’(2005-2010)國家973項目的第一子課題組長以及‘重要藥用前景動物多肽毒素的臨床應用基礎研究’(2010-2014)的組織策劃者和課題骨干,主持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上海市科委面上和重點科研項目以及上海市教委《分子生理學》重點學科建設。主要從事生物膜離子通道及其相關調制劑/配體的藥理與毒理學研究。已發(fā)表學術研究論文近140篇(其中被SCI收錄論文近90余篇,被引用近1400余次),獲準發(fā)明專利3項,自97年以來已培養(yǎng)畢業(yè)了中科院籍神經生物學專業(yè)博士生21名,其中15名被答辯委員會評定為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相關研究成果曾榮獲95年上海市首屆自然科學牡丹獎,并被授予“牡丹優(yōu)秀科學家”榮譽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度上海市勞動模范,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

聯系方式:021-66135189, E-mail:yhji@staff.shu.edu.cn

李根喜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生物化學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工作,并涉及生物醫(yī)學工程、生物物理學、生物分析化學等專業(yè)領域。1984~1994年,在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分析化學專業(yè)學習,分別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6月在該校生化系作博士后,1996年5月出站并留生化系任教,1996~2000年為副教授,2001年為教授,2002年為博導,其中,1998~2000年分別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生物系、日本東北大學藥學部、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生化與分子藥學系作訪問學者。2004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2009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999.1-2010.5任南京大學生化系系主任,2008.11-2011.10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04起先后被聘為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編委、Asian Chemistry Letters顧問編委、Americ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地區(qū)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副主編、國際編委、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編委、Current Nanoscience編委;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專業(yè)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化學傳感器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會理事。發(fā)表SCI論文160余篇,他引3280余次?;诘鞍踪|電化學發(fā)展新型生物傳感器的研究獲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聯系方式:021-66137940;E-mail:genxili@nju.edu.cn

宋任濤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主要研究領域:植物分子遺傳學、植物基因組學(包括比較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基因表達調控網絡等的研究。1997-2004年,在美國Rutgers大學Waksman研究所進行植物的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2004年6月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F任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能源作物培育及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yè)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兼職教授;農業(yè)部“作物基因組學遺傳改良開放實驗室”、北京市“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生化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上海市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植物學會理事。2004年獲美國農業(yè)部“杰出成就集體獎”,2004年度上海市“曙光學者”,2005年度上海市 “青年科技啟明星”,2005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06年度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者,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承擔有科技部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轉基因育種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到2012年3月,先后在包括Science,Nature,PNAS,Genome Research等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40多篇,SCI他引2300余次。

聯系方式: 021-66135182, E-mail:rentaosong@staff.shu.edu.cn

陳付學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主要研究領域:1、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信號傳導網絡調控;2、膠質瘤侵襲的分子機制及其基因治療。現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校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榮獲2005年度上海大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稱號,2008年度獲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稱號。主持或以主要學術骨干參與國家“973”項目、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農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科教興市”項目、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項目(重點)、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等項目。在Brain Research Bulletin、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J Mol Neurosc、Molecular Carcinogenesis、Neurol Res、NeuroReport、Neur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Proc Natl Acad Sci、Circ Res.、Journalof Biological Chemistry.、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等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1項。

聯系方式:021-66133263;E-mail: chfuxue@staff.shu.edu.cn

文鐵橋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主要研究領域:1、神經干細胞分化調控機制及信號傳導途徑;2、利用轉基因模式生物(小鼠、果蠅)研究神經退行性疾?。ㄅ两鹕 ⒗夏臧V呆癥)分子機制與與基因表達調控;3、大腦神經發(fā)育與建成的基因 、蛋白作用機制的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F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上海大學系統(tǒng)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是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成員、美國遺傳學會會員、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科技預見專家等。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課題、上海市重點基礎理論研究項目、上海市科委-英國聯合利華資助項目及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等。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RNA Biology》、《Biomaterials》、《Brain Research》、《Cell Transplantation》、《J. Neurol.Sci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Neuron》、《PNAS》等國際學術刊物發(fā)表數篇研究論文。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

聯系方式:021-66133819;021-66132512 E-mail: tqwen@staff.shu.edu.cn

劉曾榮 (男)教授,碩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一直致力于交叉科學的研究,目前主要從事用非線性科學理論和復雜系統(tǒng)理論開展系統(tǒng)生物學的研究。1994年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F任上海大學系統(tǒng)生物技術研究所付所長和上海大學非線性科學研究中心付主任。亨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2000年獲得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己經在各種雜志獨立或合作發(fā)表學術論文280余篇和出版專著或編著專業(yè)書藉四本。多年來在如下雜志發(fā)表過論文: Phys.Rev.Lett、Phys.Rev.E、Commun.Math.Phys、Physica D、Physica A、Nonlinearity、Chaos、Chaos,Solitons and Fractals、Phys.Lett.A、Neural Network、Sound and Vibration、J.Phys.D:Appl.Phys、Inter.J.Bifurcation and Chaos、Nonlinear Dynamics、Proc.Amer.Soc.Math、Plos one、IET Systems Biology、Neurocomputing、Mathematical Bioscience、Nonlinear Analysis、Dynamics Systems Series B: Application and Algorithms、J Phys Soc. Japan、Appl. Math and Computation、IEICE Trans. Fundamentals、Chin. Phys.Letter、Commun.Thero. Phys、ACTA Mechanica Sinica,以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數學學報、應用數學學報、數學物理學報、數學年刊、力學學報、應用數學和力學、力學進展、物理學報、低溫物理、中國激光、半導體學報、原子能科學技術等。曾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又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聯系方式:021-66136109 ,E-mail:zrongliu@online.sh.cn

蔡煜東 (男)教授,學士。專業(yè):生物信息與系統(tǒng)生物學。主要研究領域: 生物數據挖掘和生物信息學: 轉錄調控機制, 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蛋白功能位點識別, 基因組分析。90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數學系,90-95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tǒng)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從事數據挖掘的應用研究,94年被聘為副研究員。95.7-96.7在美國Stanford Univ.訪問,和著名生物信息學家,美國兩院院士Samuel Karlin作序列分析研究;1996.8 - 1998.2 在德國EMBL作博士后,和著名生物信息學家Peer Bork作genefinding研究;1998.3 – 2007.1在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威爾斯大學,曼徹斯特大學作研究員,從事數據挖掘技術在生物信息學中的應用研究。 2007.2 –2009.2, 在中科院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作PI (研究組長)。2009年2月起,被上海大學系統(tǒng)生物技術研究所聘為特聘教授, 博導。1990-2012期間,共發(fā)表SCI論文150余篇,被引用3800余次,h-index為39, 有一篇被Faculty1000評為“必讀論文”, 9篇被ESI評為"高被引論文", 1篇ESI被評為"熱點論文"。 94年獲上海市啟明星項目資助;94-95年獲上海市政府科研人員特別津貼;97年收到邀請成為紐約科學院院士的邀請函;05年得到上海市白玉蘭基金資助,05年和07年被上海大學聘為“自強教授”,曾為多家國際著名刊物JPR, Bioinformatics, BMC Bioinformatics, Peptide 審稿。2009年被ISMB評為member of program committee. 被國際著名雜志BBA, BMRI, PPL聘為編委。2010年, 獲973子課題一項. 2011年, 獲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一項.

聯系方式:Tel: 021-66136132,E-mail: caiyudong@staff.shu.edu.cn,

網 址: http://www.shu.edu.cn/Default.aspx?tabid=9543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2026上岸·考公考編培訓報班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