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wǎng)網(wǎng)校上線了!
網(wǎng)校開發(fā)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mào)類、學歷類、
職業(yè)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wǎng)絡培訓輔導。
化工與制藥學院簡介
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是由原武漢化工學院化工系和制藥系于2003年合并組建而成,是武漢工程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教學科研實力最強的學院之一。學院設有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制藥工程、生物工程、基礎化學6個學科部和1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xiàn)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藥物制劑、生物工程、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7個本科專業(yè)?,F(xiàn)有在校本科生3220人、碩士生400人、博士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12人。2013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達2008-2015年立項建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授權學科名單的通知(學位[2013]15號),武漢工程大學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為我校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學院擁有“國家磷資源開發(fā)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環(huán)境與化工清潔生產(chǎn)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新型反應器與綠色化學工藝重點實驗室”等22個科研平臺。學院現(xiàn)有實驗室面積12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7000余萬元。
學院現(xiàn)有教師152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45人、博士66人,留學歸國人員27人、博士生導師24人?,F(xiàn)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湖北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6人、在崗"楚天學者"特聘教授7人。“礦物過程強化”創(chuàng)新團隊2010年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項目資助。
近5年,學院承擔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項目、教育部長江學者及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二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863計劃”(子課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共計55項,其它省部級及以上項目78項、橫向開發(fā)項目406項??傃芯拷?jīng)費達9853萬元,其中縱向研究經(jīng)費達4828萬元。
近5年,學院教師共發(fā)表SCI、EI等收錄論文362篇(其中一篇學術論文被評為2010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授權發(fā)明專利89項,出版專著11部,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36項,其中學校教師以第一完成人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點簡介
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于2013年1月通過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擬 授權一級學科評審(見學位辦【2013】3號文)。2013年7月,武漢工程大學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為我校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見學位[2013]15號文)。
本學科擁有“國家磷資源開發(fā)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環(huán)境與化工清潔生產(chǎn)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新型反應器與綠色化學工藝重點實驗室”等22個省部級以上科技平臺。
目前學科有教師92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23人,留學歸國人員24人,博士生導師24人?,F(xiàn)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6人、在崗“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7名。
近5年,本學科承擔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項目、教育部長江學者及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二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863計劃”(子課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共計49項,其它省部級及以上項目70項、橫向開發(fā)項目386項??傃芯拷?jīng)費達8354萬元,其中縱向研究經(jīng)費達4262萬元。
近5年,本學科教師發(fā)表SCI、EI等收錄論文330余篇(其中一篇學術論文被評為2010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授權發(fā)明專利78項,出版專著11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石油化工協(xié)會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32項。
本一級學科的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如下:
(一)新型反應器與過程強化技術在新型反應器如撞擊流反應器、旋轉填充床反應器、固定床氧化反應器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國內(nèi)外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反應器的傳質(zhì)、混合、宏觀反應速率等方面建立了可靠的數(shù)學模型,結合過程模擬,為反應器的強化、反應和分離的集成、分離過程的耦合等工藝過程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開發(fā)的新型反應器及過程強化手段在化工生產(chǎn)行業(yè)取得了明顯的應用效果,提升了本方向的學術影響力。
(二)資源化學工程與技術為解決磷礦和稀土資源開發(fā)利用中面臨的綜合利用度低、工藝技術路線不合理等問題,開展礦化結合的技術研究,實現(xiàn)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其中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加工技術位居全國前列;采用生物冶金和煅燒活化技術,處理電子廢棄物及冶金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冶金污泥(渣),有效回收重金屬;利用細菌浸出低品位磷礦,提出了低品位磷礦利用的新途徑;構建了稀土在風化殼礦石的遷移富集和原地浸出的水封壓出的浸出機理,豐富了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的無機化學和濕法冶金理論。
(三)精細化學品與綠色化學工藝在生物質(zhì)制備高效吸附劑的研究及其用于氣相和液相吸附分離過程的方面形成特色;在靶向納米藥物控制釋放系統(tǒng)研制、生物醫(yī)用高分子等功能材料方面進行了重要的有一定影響的理論研究;在新型水性涂料和軍用特種涂料等方面的研究特色明顯,并形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四)石油化工與催化技術開展石油煉制及石油化工過程中的新工藝研究,提高了石油產(chǎn)品質(zhì)量,合理利用重質(zhì)石油資源;針對武漢重點工程80萬噸乙烯項目,開展下游產(chǎn)品綠色化學工藝的研究;開展金屬以及金屬氧化物納米催化劑的制備工藝、結構和性質(zhì)研究,得到催化性能優(yōu)異的納米催化劑,用于有機合成和石化行業(yè)的廢氣、廢水處理。
(五)制藥技術將醫(yī)藥、獸藥、魚藥、農(nóng)藥研究及生產(chǎn)技術相互借鑒,綜合考慮。形成了較完整的藥物創(chuàng)新體系;通過配體與受體相互作用的仿真模擬,發(fā)現(xiàn)其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為高效、安全的新藥創(chuàng)制提供理論依據(jù);以環(huán)境友好為宗旨,針對我國傳統(tǒng)藥物合成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弊端,開展了綠色藥物合成新技術及新工藝的研究。
單位代碼: 10490地址:武漢市洪山區(qū)雄楚大街693號 郵政編碼:430073
聯(lián)系部門:研究生招生辦電話:(027)87194669聯(lián)系人:左老師
專業(yè)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 指導教師 | 招生人數(shù) | 考 試 科 目 | 備 注 |
606化工與制藥學院(027-87195671)0817化學工程與技術081701化學工程01.新型反應器與過程強化02.分離過程03.資源化學工程04.化工過程裝備081702化學工藝01.石油煉制與石油產(chǎn)品加工02.綠色化學合成03.資源綜合利用與加工04.精細化學品制備081703生物化工01.化學與生物制藥02.生物質(zhì)能源03.微生物工程081704應用化學01.功能配合物02.功能材料03.現(xiàn)代分析技術081705工業(yè)催化01.催化反應工程02.催化新材料03.催化合成反應 | 吳元欣 王存文 池汝安 丁一剛 喻九陽 喻發(fā)全 陳 嶸 柏正武 郭嘉 潘志權 劉善堂 巨修練 沈喜洲 萬其進 楊年俊 張佑紅 周紅 朱圣東 鄒菁 金士威 胡國元 張珩 陳云峰 劉生鵬 | 20 | ①1001英語②2001化學反應工程2002 分離工程2003高等物理化學2004化工原理2011數(shù)值分析(②中五門任選一)③3001高等無機化學 3002催化研究方法3003石油加工技術3004高等藥物化學3005高等有機化學3006高分子化學3007生物化學3008傳遞過程原理3022高等流體力學(③中九門任選一)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學四個本科專業(yè)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F(xiàn)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在校研究生200余名。學院人才培養(yǎng)得到社會高度認可。
學院現(xiàn)擁有“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微波等離子體工程技術中心”、“新型環(huán)保與醫(yī)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現(xiàn)有實驗室面積5000余 平方米,萬元以上設備112 臺套,儀器設備總值4000余萬元。
學院現(xiàn)有專任教師60余名,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45名。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超過80%,現(xiàn)有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2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5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6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獲得者8人。
學院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為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服務。近幾年來,學院教師在微波等離子體技術、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功能礦物材料、高分子基復合材料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微波等離子體技術開發(fā)和應用方面居國內(nèi)先進水平。五年來,學院教師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863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余項,科研經(jīng)費年均700余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fā)表論文400多篇,SCI、EI、ISTP收錄論文300余篇。
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點簡介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于2013年1月通過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擬 授權一級學科評審(見學位辦【2013】3號文),2013年7月,武漢工程大學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為我校博士學位授權學科(見學位[2013]15號文)。
本學科為湖北省一級重點特色學科,現(xiàn)有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和材料加工工程3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本學科以湖北省教育廳優(yōu)秀中青年創(chuàng)新團隊“等離子體技術及其在材料中的應用”、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群體“腫瘤靶向性納米電子順磁共振成像診斷劑的研究”和武漢工程大學“材料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為基礎,通過人才引進與培養(yǎng),形成了一支穩(wěn)定的學術隊伍,現(xiàn)有教授24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4人。
本學科點擁有“湖北省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微波等離子體應用技術研究工程中心”,與其它學科和單位共享“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磷資源開發(fā)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個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平臺?,F(xiàn)有教學科研實驗室5000余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5000余萬元。
本一級學科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如下:
(一)等離子體技術與薄膜材料在等離子體技術應用方向,以新興產(chǎn)業(yè)如薄膜硅太陽能電池、功能薄膜和納米材料等領域所需的等離子體關鍵設備與技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電磁技術和大功率高穩(wěn)定度微波源的研究,研制了大面積高均勻度表面波微波等離子體源和系列微波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裝置,在MPCVD金剛石、微晶/非晶硅薄膜、碳納米管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特色和優(yōu)勢。
(二)靶向醫(yī)用材料在靶向醫(yī)用材料方向,開展了靶向藥物與生物醫(yī)用材料的研究,研究腫瘤靶向電子順磁共振成像診斷劑、器官或組織靶向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腫瘤靶向性高分子緩釋抗癌藥物;研究量子點等熒光納米粒子及其在癌癥治療、醫(yī)學成像等領域的應用。
(三)功能礦物材料在功能礦物材料方向,提出中低品位磷礦物正—反浮選理論并實現(xiàn)了湖北大峪口、王集磷礦,云南???、云南磷礦等極其難選的大型磷礦物的富集;直接利用中低品位天然膠磷礦,采用模板誘導/均相沉淀法制備了長徑比可控的磷灰石晶須及孔徑可控的磷灰石多孔材料, 率先提出了臺階晶須生長機理與泡界模板組裝法成孔機理。
(四)光電功能材料在光電功能材料方向,通過分子設計及組裝,研制出具有光電可控性能的新型復合材料,并研究新功能材料在工程中的應用。
(五) 材料精密成形與微納制造在濕膜精密成形鑄造、剛型精密成形鑄造、高精度造芯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揭示精密鑄造鋁合金凝固組織的控制機理,探索便捷、經(jīng)濟、有效的鋁合金精細化鑄件凝固新方法;研究微納器件工藝原理,探索微波等離子體用于微納器件制備的新技術,提出納米鐵電薄膜無損傷刻蝕工藝原理,實現(xiàn)納米集成鐵電學器件研制。開展納米表面功能化及表面構建(納米形貌特征、納米簇涂層)、納米結構(納米點、納米線及其陣列)可控合成等研究,掌握納米點、納米線及其陣列、圖形化納米薄膜及功能涂層制備的關鍵技術。
單位代碼: 10490地址:武漢市洪山區(qū)雄楚大街693號 郵政編碼:430073
聯(lián)系部門:研究生招生辦電話:(027)87194669聯(lián)系人:左老師
專業(yè)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 指導教師 | 招生人數(shù) | 考 試 科 目 | 備 注 |
101材料與工程學院(027-87195561)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01材料物理與化學01.功能薄膜材料物理02.高分子材料化學03.功能陶瓷04.靶向材料080502材 料 學01.功能高分子材料02.功能薄膜材料03.礦物材料04.功能復合材料與器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1.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02.3D打印03.微細加工 | 汪建華 鄢國平 黃志良 李 亮徐 慢 王升高 劉治田 彭永利 楊雋 吳江渝 徐 軍 曹 宏 馬志斌 汪建華 鄢國平 黃志良 李 亮 徐 慢 劉治田 彭永利 楊 雋 吳江渝 王升高 馬志斌 曹 宏 徐 軍 徐衛(wèi)林 鄢國平 陳緒兵 楊 雋 王升高 徐 軍 曹 宏 洪漢玉 | 20 | ①1001英語②2005高分子化學與物理2006無機材料物理與化學2007等離子體物理(②中三門任選一)③3009現(xiàn)代有機合成3010薄膜材料物理3011固體物理3012固體化學3013材料現(xiàn)代測試分析技術3014功能高分子材料3015無機非金屬材料制備工藝(③中六門任選一)①1001英語②2005高分子化學與物理2006無機材料物理與化學2007等離子體物理(②中三門任選一)③3013材料現(xiàn)代測試分析技術3015無機非金屬材料制備工藝3014功能高分子材料3016薄膜材料3017樹脂基復合材料3018熱固性樹脂3022纖維材料(③中八門任選一)①1001英語②2008聚合物加工2009微納加工技術2010先進材料成形技術及理論(②中三門任選一)③3019材料表面改性與涂層技術3020高分子材料加工3021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③中三門任選一) |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