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網校上線了!
網校開發(fā)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類、學歷類、
職業(yè)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
適用專業(yè)方向:數字媒體(藝術學學位、工學學位)、工業(yè)設計(工學學位)
一、復試分數主要內容
統考生須參加復試。復試由筆試和面試兩部分組成,共280分,其中筆試200分,面試80分。
二、復試筆試內容
筆試內容分為數字媒體方向和工業(yè)設計方向兩套試題,每套試題200分,考生根據自己報考的專業(yè)方向選擇相應科目。
(一)數字媒體方向復試筆試科目(200分)
數字媒體方向筆試科目總分200分,含有兩部分:數字媒體基礎知識考核(100分)、命題創(chuàng)意設計與制作(100分)。
第一部分:數字媒體基礎知識考核(總分100分)
傳播學、藝術概論、電視概論、影像作品分析、程序設計、網絡原理、計算機圖形圖像原理、數據結構8門課程為一張試卷,考生根據自己情況任選其中3門答題,每門33.3分,合計100分。多答科目者,只取高分數的三門成績之和。
1)傳播學部分
a.傳統電影電視傳播特征、功能及案例解析。
b.數字媒體傳播特征、功能及案例解析。
c.自媒體傳播特征、功能及案例解析。
d.社會化媒體傳播特征、功能及案例解析。
e.三網融合與媒體生態(tài)及案例解析。
f.新媒體與生存方式及案例解析。
g.數字化傳播的利弊及案例解析析。
h.廣告設計與傳播法則及案例解析析。
2)藝術概論部分
a.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的本質的代表性觀點,以及藝術在不同社會關系中的地位、特征和意義,藝術生產理論。
b.藝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藝術起源的學說、藝術發(fā)展律(他律性和自律性),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相互關系。
c.藝術的門類劃分:藝術門類的劃分標準,五大藝術門類的審美特征,各門類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
d.藝術的創(chuàng)作主體與創(chuàng)作活動:藝術創(chuàng)作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三個階段,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創(chuàng)作主張,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潮流之間的關系,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異同以及在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相互作用。
e.藝術作品的構成:藝術作品的定義,藝術作品的構成情況,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再現與表現的關系,藝術作品層次的具體內容,意蘊極其特點。
f.藝術的接受與藝術的功能: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之間的關系,藝術傳播的基本方式和主要因素,運藝術傳播的五大要素,藝術批評的定義和主要特點,藝術批評的基礎知識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與批評,藝術欣賞的過程。
g.藝術鑒賞作品:雷雨(曹禺)、茶館(老舍)、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莎士比亞)、茶花女(亞歷山大•小仲馬)、貓(音樂劇)、亂世佳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電影)、阿甘正傳(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電影)、美麗人生(電影)、紅高粱(電影)、高山流水(古琴曲)、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藍色多瑙河(約翰•施特勞斯)、天鵝湖(柴可夫斯基)、命運交響曲(貝多芬)、《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駿馬圖》(徐悲鴻)、《潯陽遺韻》(陳逸飛)、《最后的晚餐》(達•芬奇)、《吶喊》(蒙克)、《格爾尼卡》(畢加索)、北京故宮(建筑)、西藏布達拉宮(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流水別墅(建筑)、朗香大教堂(建筑)、悉尼歌劇院(建筑)。
3)電視概論部分
a.電視媒介的獨特性:電視與廣播、電視與電影、電視媒介的特點,人們收看電視的目的和電視的功用。
b.傳統電視技術及數字化:電視系統的基本組成,傳統電視技術的發(fā)展(采錄技術、制作技術、傳送技術、接收機技術),電視系統的數字化(前期攝錄設備、新聞采集方式、演播室系統、后期制作系統、播出與存儲系統、傳送系統、接收機的數字化)。
c.新媒體技術與電視媒體新形態(tài):新媒體,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對廣播電視的影響,數字電視,互動電視,網絡電視,手機電視,樓宇電視、城市彩屏,車載移動電視。
d.電視節(jié)目的構成和編制:電視節(jié)目與電視欄目,電視節(jié)目系統的結構,電視節(jié)目的圖像構成要素及其作用,電視節(jié)目的聲音構成要素及其作用,電視節(jié)目的聲畫關系,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流程及主要手段,電視節(jié)目的編排策略。
e.電視節(jié)目的類型和發(fā)展:電視節(jié)目的分類標準,新聞節(jié)目(特點、主要類型、價值觀念、報道傾向性、深度報道、民生視角、發(fā)展趨勢),談話節(jié)目(主要類型、構成要素、話題選擇、主持策略)、文藝節(jié)目(文藝晚會、娛樂節(jié)目、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分類)。
f.電視的傳播特性與發(fā)展趨勢:電視的傳播優(yōu)勢與劣勢,電視的傳播層次,電視傳播特性的演變。
g.電視的傳播要素:電視傳播個體,電視傳播機構,傳播符號的分類,電視傳播符號系統的構成,電視語言符號及其運用,電視非語言符號及其運用,電視傳播內容及其社會影響(作為大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電視與人的發(fā)展),電視受眾的特點、構成、需求和接收習慣,電視受眾調查的主要方法、手段及相關概念。
h.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媒體的生存空間:媒介生態(tài),當下媒體生態(tài)格局及特點,電視媒體的生態(tài)位,電視媒體的生存空間。
i.電視產業(yè)的發(fā)展概觀: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電視產業(yè)發(fā)展概況,我國大陸地區(qū)電視產業(yè)發(fā)展概況,我國香港、臺灣、澳門地區(qū)電視產業(yè)發(fā)展概況,電視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制播分離、跨區(qū)域發(fā)展、三網融合、媒介融合)。
j.電視產業(yè)的經營管理:電視產業(yè)的主要制度規(guī)范,電視媒介的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電視產業(yè)的構成體系與經營途徑。
4)影像作品分析部分
a.動畫作品:動畫技術、聲畫技巧、藝術特征。
b.電影作品:敘事結構、攝影語言、聲音特征、剪輯技巧、數字特技。
c.電視欄目作品:節(jié)目形態(tài)、構成要素、聲畫技巧、互動形式。
d.電子游戲作品:技術系統、特征,游戲性。
e.虛擬現實作品:技術系統、技術特征、藝術特征。
5)程序設計部分(C++和Java語言程序設計2選1)
C++語言程序設計
a.C++語言概述:C++語言的基本符號和詞匯、C++語言的發(fā)展、C++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C++程序的構成,使用Visual C++6.0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編輯、編譯、運行與調試程序。
b.數據類型、運算符與表達式:基本數據類型、常量的定義與使用、變量的定義與使用、運算符和表達式的特點及運用技巧、數據類型轉換。
c.結構化程序設計: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驟,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循環(huán)結構程序設計,選擇語句和循環(huán)語句的各種嵌套使用。
d.數組、指針與引用:一維數組的定義、初始化和訪問,多維數組的定義、初始化和訪問,字符串與字符數組,常用字符串函數,指針與指針變量的概念,指針與地址運算符,指針與數組,指針與函數,引用的基本概念、定義與使用。
e.函數:函數的定義與調用、函數的類型和返回值、形式參數與實際參數、參數值的傳遞、函數的嵌套調用、函數的遞歸調用、變量的作用域和生命期、帶默認參數的函數、函數重載、運算符重載、內聯函數。
f.編譯預處理:宏定義、文件包含、條件編譯。
g.結構與聯合:結構體、共用體數據類型的聲明,結構體、共用體變量的定義、引用和初始化,結構體、共用體的存儲結構與成員引用,結構體數組,結構體指針。
h.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類和對象的相關概念,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類的定義方式、數據成員、成員函數及訪問權限,對象和對象指針的定義與使用,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對象成員和靜態(tài)成員,友元函數和友元類,對象數組與成員對象。
i.繼承與派生:單繼承、多繼承、虛基類、多態(tài)性、虛函數。
j.輸入輸出流:C++流的概念、標準輸入輸出流、文件輸入輸出流。
Java語言程序設計
a.Java語言概述:Java語言發(fā)展簡史、Java程序運行機制、Java程序的基本規(guī)則、Java類庫結構、Java程序開發(fā)環(huán)境結構(MyEclipse10+J2SE SDK 6)。
b.Java語言中面向對象的特性:面向對象編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類的基本組成和使用,對象的生成、使用和刪除。
c.基本數據類型和運算:基本數據類型及轉換、常量的定義與使用、變量的定義與使用、Java類庫中對基本數據類型的類包裝、運算符和表達式運算、字符串與數組。
d.流程控制:語句及程序結構、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循環(huán)結構、跳轉語句、方法的實現。
e.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類與對象的關系、構造方法、static關鍵字的用法、繼承、封裝、多態(tài)、抽象、包與接口、Java類庫的常用類和接口、Java語言的集合框架和集合類、泛型的概念。
f.用戶界面程序設計:用AWT編寫圖形用戶界面的基本技術、容器、布局管理、組件、事件處理模型、圖形繪制方法。
6)網絡原理部分
a.計算機網絡基本概念: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變化歷程和基本概念,信道復用技術,數據交互技術。
b.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體系結構的分層原理,OSI/RM參考模型,五層網絡參考模型。
c.因特網及其應用:域名服務,電子郵件系統,萬維網,簡易Http協議,Web開發(fā)技術基礎(WEB應用、SQL、HTML)。
d.局域網:介質訪問控制方法CSMA/CD,沖突檢測,Token Ring,局域網擴展。
7)計算機圖形圖像原理部分
a.圖形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圖形與圖像,計算機圖形學與數字圖像處理的聯系與區(qū)別,圖形圖像處理系統的組成及其應用。
b.圖形圖像處理基礎:色度學基本概念,顏色模型;視覺基礎知識;輸入輸出設備及其工作原理。
c. 基本圖形生成算法:直線生成算法,圓生成算法,曲線、曲面生成算法。
d. 圖形顯示技術:圖形基本變換;真實感圖形的生成。
e. 圖像數字化及其數學描述:圖像的采樣與量化;圖像的矩陣描述形式。
f. 圖像增強:圖像增強的內涵;對比度增強;圖像平滑,鄰域平均法、中值濾波法;圖像銳化,梯度模算子、拉氏算子。
g. 圖像分割:圖像分割的基本概念、目的及基本原則;基于閾值的圖像分割;基于區(qū)域的圖像分割;基于邊界的圖像分割。
8)數據結構部分
a.線性表:線性表的抽象數據型及其實現,雙向鏈表,環(huán)形鏈表,隊和棧,數組和串,廣義表。
b.樹:介紹樹的抽象數據型及其實現,二叉樹的定義及性質,樹的遍歷等操作,樹的應用。
c.圖:圖的抽象數據型及其實現,森林、深度優(yōu)先與廣度優(yōu)先搜索,圖的相關算法
d.查找:線性查找,折半查找,二叉查找樹,哈希表查找。
e.排序:內部排序,外部排序,常用排序方法。
第二部分:命題創(chuàng)意設計與制作(總分100分)
1)主要內容:媒體影像創(chuàng)意、設計與制作。
2)考試方法及要求:
考生在五個命題中抽簽選取其中一個進行現場創(chuàng)作,考生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個媒體影像的設計與制作,其中創(chuàng)意文字闡述不少于500字。媒體影像作品和創(chuàng)意文字闡述在計算機上完成并以光盤的形式提交。
3)評分方式:由評分小組按百分制打分,以平均分值作為最后成績,其中:創(chuàng)意文字闡述占總成績40%,媒體影像作品的制作占總成績60%。
注:考試工具與材料(不含手繪)由考方提供,考生可以任選以下一種或幾種技術方法完成該作品的設計與制作。
a. 手工繪畫,請自行配置材料工具
b. 電腦平面設計,可選擇軟件:Adobe Photoshop
c. 三維動態(tài)影像制作,可選擇如下軟件:
c.1. 三維動畫軟件:Maya、3dsMax
c.2. 影像合成軟件:After Effect、Combustion
c.3. 影像剪輯軟件:Premiere
d. 選擇使用開發(fā)工具編制圖形程序,可應用以下軟件:
d.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
d.2. MyEclipse(Java)
e. FLASH制作,可選擇軟件: Flash
f. 互動網頁制作,可選擇軟件: Dreamweaver
g. 虛擬現實制作,可選擇軟件: Virtools
附 參考書目
1.閔大洪.《數字傳媒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宏建.《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吳玉玲.《廣播電視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4.大衛(wèi)•麥克奎恩.《理解電視:電視節(jié)目類型的概念與變遷》,華夏出版社,2005
5.黃會林、彭吉象、張同道.《電影藝術導論》,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6.梁國偉.《跨越時空的影像交流—數字電影的媒介形態(tài)》,商務印書館,2007
7.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8.袁紹新、趙祥模、葛瑋.《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9.馮博琴.《計算機網絡》(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Luke Welling、Laura Thomson,武欣(譯).《php和mysql web開發(fā)(原書第4版)》,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11.唐波.《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基礎》,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
12.蘇小紅等.《計算機圖形學實用教程》(第2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13.嚴蔚敏、吳偉民.《數據結構》(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二)工業(yè)設計方向復試筆試科目(200分)
工業(yè)設計方向筆試科目總分200分。工業(yè)設計概論專題、平面與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金屬工藝學、產品設計造型與創(chuàng)意、人機工程學、產品設計結構與材料、工業(yè)設計方法、工業(yè)設計史、機械制造技術基礎10門課程為一張試卷,考生根據自己情況任選其中6門答題,每門33.3分,合計200分。多答科目者,只取高分數的六門成績之和。請參加設計學(工業(yè)設計方向)的考生自備鉛筆、馬克筆等繪畫工具。
1)工業(yè)設計概論專題部分
a.設計問題的提出:設計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人對設計的需求。
b.設計的內涵:設計的定義;對于設計的理解。
c.設計的發(fā)展:工業(yè)革命的積極意義;工業(yè)化的尷尬與人性的呼喚;制造技術與人類需要的多次整合。
d.工業(yè)設計:人的意義與地位-- 設計的目的;工業(yè)設計的定義與外延;工業(yè)設計的構成與范疇;工業(yè)設計的原則;設計師的歷史使命和價值;設計師的智能結構;產品的定義和構成;產品的外部關系—工業(yè)設計師的主要工作側面。
2)平面與色彩構成部分
a.平面構成部分:形態(tài)的基本理論(形態(tài)的認識、形態(tài)變化、形態(tài)的知覺與心理、形態(tài)的組合);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韻律與節(jié)奏、分割與比例);平面構成的形態(tài)要素(點、線、面構成的認識、形態(tài)的衍生及變化);平面構成的形式(重復、近似、漸變、發(fā)射、特異)及視覺表達形式;空間構成形式。
b.色彩構成部分:色彩的屬性(有彩色與無彩色、色彩三要素);色彩的表示法(色立體、曼塞爾色彩體系、奧斯瓦德色彩體系、日本色彩研究所色彩體系);色彩的混合規(guī)律(加色混合、中性混合、減色混合);色彩的設計方法(色彩的構成、對比構成、調和構成);色彩與心理(知覺的特征、色彩的心理效應);色彩構成原則(色的平衡節(jié)奏強調分割采集)。
3)立體構成部分
a.立體構成的形態(tài)與空間要素:形態(tài)、造型、形態(tài)要素、空間要素;
b.立體構成形態(tài)的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安定、節(jié)奏與韻律;
c.立體設計的材質因素::材料的分類、常用材料、加工工具;
d.立體形態(tài)設計的技術加工:構想、選材、測量、放樣等;
e.立體設計的表現方法與操作程序:線材的構成、面材的構成、塊材的構成、綜合構成。
4)金屬工藝學部分
a.鑄造:鑄造生產工藝過程、特點和應用。型砂、芯砂應具備的主要性能及其組成。鑄型(砂型)的結構,分清零件、模樣和鑄件間的差別。型芯的作用、結構及制造方法。鑄件分型面的選擇,手工兩箱造型(整模、分模、挖砂、活塊等)特點、應用。三箱、刮板等造型方法的特點及應用,機器造型的特點及造型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澆注系統的作用和組成。熔煉設備及澆注工藝。鑄件的落砂和清理,常見鑄造缺陷及其產生原因。特種鑄造的特點和應用。非金屬材料的基本成形方法(注塑成形方法的設備、工作原理及工藝過程)。
b.塑性加工:塑性加工生產工藝過程、特點和應用。坯料加熱的目的和方法、常見加熱缺陷、碳鋼的鍛造溫度范圍、鍛造加熱爐大致結構和操作、鍛件冷卻的方法。自由鍛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自由鍛基本工序的特點。軸類和盤套類鍛件自由鍛工藝過程。胎膜鍛的工藝特點和胎膜結構。沖壓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沖壓基本工序和沖模結構。常見鍛造和沖壓缺陷及其產生原因。數控沖壓設備的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數控沖壓的編程方法及數控沖床的操作。
c.焊接:焊接生產工藝過程、特點和應用。焊條電弧焊機的種類、結構、性能及使用。電焊條的組成及作用、酸性和堿性焊條的性能特點。結構鋼焊條的牌號及其含義。常用焊接接頭型式和坡口型式,不同空間位置的焊接特點。焊條電弧焊焊接工藝參數及其對焊接質量的影響。氣焊設備的組成及作用、氣焊火焰的種類和應用、焊絲與焊劑的作用。氧氣切割原理、過程及金屬氣割條件。其它常用焊接方法(埋弧自動焊、氣體保護焊、電阻焊、釬焊等)的特點和應用。熔焊的常見缺陷及其產生原因。
d.碳鋼的熱處理及性能分析:熱處理的基本操作過程。碳鋼熱處理后的性能特點。硬度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e.車工:車削加工的基本方法,熟悉車床、車刀、量具和主要附件的基本結構與使用方法。車削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工一般軸類和盤套類零件的基本工藝過程。
f.銑工:銑削加工的基本方法,銑床主要附件的大致結構與使用方法。
g.刨工:刨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刨床、刨刀的使用方法。刨削加工平面和溝槽的基本工藝過程。
h.磨工:磨削的基本加工方法和磨削特點。外圓磨床和平面磨床,磨削外圓、錐面及平面。液壓傳動的概念。
i.鉗工:鉗工工作在機械制造及設備維修中的作用。鉗工主要工作(鋸、銼、鉆、攻螺紋、套螺紋、劃線)的基本操作及所用的工、夾、量具。鉆、擴、鉸、刮削和研磨等方法。機器部件裝配和拆卸方法。
j.檢測:測量中常用量具和工具,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直線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圓跳動等形位公差的含義及其誤差的測量方法。表面粗糙度的含義及其測量方法。
k.數控車:數控車床的工作原理、主要組成部分及其作用。零件加工程序的編制和輸入方法。數控車床加工零件的工藝過程。
l. 數控銑:數控銑床的工作原理、主要組成部分及其作用。零件加工程序的編制和輸入方法。
m. 數控線切割:數控線切割機床的工作原理、特點和應用。數控線切割的編程方法和格式。計算機輔助加工的概念和加工過程。
n.特種加工:電火花成形加工機床的工作原理、加工特點和應用。激光雕刻機的工作原理、加工特點和應用,上述兩種特種加工程序的編制和輸入方法。
5)產品設計造型與創(chuàng)意部分
a.產品形態(tài)的基本概念:產品設計的基本概念,產品設計的基本程序與方法。
b.產品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方法:產品形態(tài)的基本概念,產品形態(tài)語意,產品形態(tài)的基本構成規(guī)律;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規(guī)則與思維方法;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創(chuàng)意規(guī)則,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思維方法,形態(tài)改良與形態(tài)創(chuàng)新,比例感覺與分割。
c.產品形態(tài)的表現方法: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平面表現,方案草圖的表現手繪效果圖的表現,三視圖的表現,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立體表現。
6)人機工程學部分
a.人機工程學的起源與發(fā)展:主要介紹人機工程學的命名、定義、起源、發(fā)展與應用,以及人機工程研究內容與方法。
b. 人體基本數據測量與分析:人的功能模型、人的結構特征;人體測量數據、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
c. 人體感知能力分析 :人的各種感知覺特性,人的反應與動作特性,人的生理特點與生理極限,為設計服務。
d. 人的心理及工效研究: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人的情緒特點人的激勵機制。
e. 人的生物力學與生物化學研究:學習人的生物力學與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它們對人體疲勞的影響。
f. 作業(yè)疲勞的產生及預防:疲勞的基本概念,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的各自特點與影響因素,人的生物鐘等。
g. 作業(yè)安全的研究及預防:作業(yè)安全的基本概念,事故的成因分析,常用事故分析的方法以及事故預防的措施等。
h.作業(yè)環(huán)境的分析:作業(yè)環(huán)境的基本概念,作業(yè)環(huán)境的分類。不同作業(yè)環(huán)境的特點及研究主要作業(yè)環(huán)境對工效、作業(yè)安全的影響等。
i.顯示裝置設計:主要研究介紹顯示器的各種分類,顯示器設計與布置的人機工程學基本原則等。
j.操縱裝置設計:主要研究介紹控制器的各種分類,控制器設計與布置的人機工程學基本原則,顯控裝置的相合性設計原則等。
k.工作座椅設計及手握式工具設計:主要介紹工作座椅設計的人機工程學原則,手握式工具設計的人機工程學原則等。
l.作業(yè)崗位及作業(yè)空間設計:主要研究作業(yè)空間與控制臺設計設計的人機工程學原則,人的各種心里空間等。
m. 安全裝置與安全界面研究與設計:主要研究介紹安全裝置與安全界面的研究設計原則,典型的安全裝置與安全界面設計。
n. 人機系統分析及設計:人機系統的功能分析方法與人機工程學總體設計的基本程序與方法,人機系統人機工程設計實例。
o. 人機工程學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機床的人機工程設計方法;儀表板的相似結構設計方法;車船床鋪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分析;逆向思維在人機工程中的應用。
7) 產品設計結構與材料部分
a.產品功能設計:產品功能與功能設定;設置產品功能的方法。
b.產品結構設計:產品結構設計的內容;常見的產品結構形式。
c.設計材料的分類及選擇:材料分類;材料感覺特性的運用;材料與環(huán)境;產品設計中材料的選擇。
d.金屬材料:金屬材料基本知識;常用金屬材料;金屬成型工藝。
e. 塑料材料:塑料基本知識;常用塑料材料;塑料成型工藝;
f.玻璃、陶瓷、木材:玻璃的性能、用途及工藝;陶瓷的性能、用途及工藝;木材的性能、用途及工藝
g.材料的表面裝飾工藝:常用表面裝飾工藝;金屬表面的裝飾技術;塑料表面的裝飾技術;其它材料的表面裝飾技術。
h.現代技術與產品設計:逆向技術;觸覺式設計;虛擬現實技術;快速成型技術。
8)工業(yè)設計方法部分
a. 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創(chuàng)造技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方法;創(chuàng)造法則與技法。
b. 功能論設計思想及方法:設計過程;功能論設計思想及方法;功能分析與方案設計;功能價值與附加價值分析。
c. 系統論設計思想及方法:系統論設計概念與現代設計;系統論設計方法與系統分析。
d. 商品化設計思想及方法:商品化的設計思想;設計與營銷策略;商品化設計與產品定位;商品化設計與生產計劃;商品化設計與研究開發(fā)。
e. 人性化的設計觀念:人性化設計觀念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以用產為中心的設計特點。
f. 設計調查的方法:設計調查的方法和步驟;調查技術與預測方法。
g. 設計方法:設計計劃的制訂;設計與標準化;設計與法規(guī)。
h. 設計評價:設計評價目標;設計評價方法; 世界各國和地區(qū)優(yōu)良設計評選特點。
i. 設計管理:設計管理的定義、范圍和內容;設計策略、設計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設計法規(guī)管理。
9)工業(yè)設計史部分
a.手工藝設計階段:中國的手工藝設計;國外手工藝設計。
b.18世紀的設計與商業(yè):市場的擴展及其對設計的需要;勞動分工與設計專業(yè)的出現;18世紀的設計風格;切普代爾與18世紀的家具業(yè);魏德伍德與陶瓷工業(yè);保爾頓及其小五金工業(yè);新條件下的設計。
c.機械化與設計:英國的紡織工業(yè);技術與設計;美國的制造體系與設計;美國早期的汽車設計;標準化與合理化。
d.設計改革:19世紀上半葉設計理論的發(fā)展;“水晶宮”國際工業(yè)博覽會;拉斯金、莫里斯與工藝美術運動;19世紀的工業(yè)設計師——德萊賽;芝加哥學派;新藝術運動;麥金托什與維也納分離派;德意志制造聯盟。
e.工業(yè)、技術與設計:美國的工業(yè)與設計;歐洲的工業(yè)與設計;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手工藝與設計;新材料與現代設計;技術與設計。
f.藝術變革與現代設計:美術革命;風格派;構成派與俄羅斯先鋒藝術;走向現代主義;柯布西埃與機器美學;格羅披烏斯與包豪斯。
g.20世紀20-30年代的流行風格:藝術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斯堪的納維亞風格。
h.職業(yè)工業(yè)設計師的出現:美國工業(yè)設計的職業(yè)化;歐洲的工業(yè)設計師
i.戰(zhàn)后重建與設計: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現代主義的發(fā)展;美國的商業(yè)性設計;意大利的風格與個性;聯邦德國的技術與分析;日本的傳統文化與高科技;臺灣地區(qū)及韓國的工業(yè)設計;公司識別計劃;;人機工程學的發(fā)展;新技術及新材料與設計
j.走向多元化:理性主義與“無名性”設計;新現代主義與高技術風格;波普風格;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綠色設計。
k.信息時代的工業(yè)設計: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與工業(yè)設計;美國信息時代的工業(yè)設計;歐洲及日本信息時代的工業(yè)設計
10)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部分
a.緒論:制造與制造技術,制造系統,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及地位,課程的內容、特點與學習方法。
b.機械制造工藝方法與工藝過程,切削加工方法,機械加工工藝系統中的機床、刀具、夾具方面的術語、基本定義及基礎知識,零件結構工藝性。
c.切削原理:切削過程,切削力,切削熱力切削溫度,刀具磨損、破損與使用壽命,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與切削液、切削用量的合理選擇,刀具合理幾何角度的選擇,磨削運動、特點、砂輪性能參數及選擇。
e.機械加工質量及控制:機械加工質量的概念,機械加工精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機械加工表面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機械加工過程中振動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f.機械加工工藝過程設計: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的制訂,定位基準的選擇,工藝路線的擬訂,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工序公差的確定,工藝尺寸鏈,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工藝過程經濟性分析與工藝過程優(yōu)化的概念。
g.機器的裝配工藝:機器的裝配工藝過程,裝配工藝規(guī)程設計,裝配精度及裝配尺寸鏈,互換裝配法與修配裝配法,選擇裝配法與調整裝配法及機器自動裝配的概念。
附 參考書目
1.劉國余,產品設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9
2.程能林,工業(yè)設計概論,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2
3.柳冠中,工業(yè)設計學概論(第一版),黑龍江科技出版社 1997
4.丁玉蘭,人機工程學(修訂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2
5.簡召全,工業(yè)設計方法學(第3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2
6.何人可《工業(yè)設計史》第二版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7.張錫,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8.《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張世昌、李旦、高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林建群,《造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吳士元編著,色彩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8
12.伏波,白平著. 產品設計——功能與結構.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8.6.1
13.劉寶順編著. 產品結構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5.8
14.(美)奧托等著. 齊春平等譯. 產品設計.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06.10.1
15.平面構成
16.立體構成
三、復試面試實施細則
面試總分80分,主要考核考生的綜合素質、業(yè)務能力以及外語水平??忌柚辽偬崆?0分鐘到達考場,每位考生面試時間不少于20分鐘。
(一)面試主要內容
①從事科研工作的基礎與能力;
②綜合分析與語言表達能力;
③外語聽說能力;
④大學學習情況及學習成績;
⑤專業(yè)課以外其它知識技能;
⑥特長與興趣;
⑦身心健康狀況。
考生可提供反映自身能力與水平的相關材料,如:由學校權威部門出具的成績單和排名(應屆生為前三年的成績),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各種獲獎證明材料、撰寫的論文或社會實踐報告、其它能證明考生能力和水平的證明材料。
(二)面試流程:
①考生在侯考區(qū)等待,所有考生需將手機關閉并上交;
②在導引員的引領下,考生提前20分鐘抽題準備,到指定小組面試;
③考生用外語自我介紹5分鐘,然后回答抽到的題目;
④面試結束后直接離開,不允許與未參加面試的考生交流。
(三)評分方式:
由評分小組對每位考生單獨評分,以平均分值作為最后成績。
四、其他有關事項
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究生院相關規(guī)定為準。信息發(fā)布網址:
研究生院:http://hitgs.hit.edu.cn
機電工程學院:http://sme.hit.edu.cn
媒體技術與藝術系:http://newmedia.hit.edu.cn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