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解】本文是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時和賓客游覽赤壁時所作。他曾兩次到過赤壁,都寫過賦,即《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赤壁曾是三國時期魏吳交兵時的古戰(zhàn)場。不過,這個戰(zhàn)場的舊址在今湖北嘉魚縣境內(nèi),作者所游覽的是今湖北黃岡的赤壁磯。在本文中,作者通過憑吊古戰(zhàn)場抒發(fā)了自己復(fù)雜、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人生之無常,另一方面又闡明了變與不變,齊物我的哲理,表現(xiàn)出作者豁達(dá)樂觀的精神。
【一段】壬戌①之秋,七月既望②,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③之詩,歌《窈窕》④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⑤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⑥,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⑦而登仙。
【注釋】①壬戌:按照古代干支紀(jì)年推算,壬戌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②既望:十六日。望為十五日。既,過了。③《明月》:指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名句。④《窈窕》:指《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雎》篇,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句。⑤斗牛:北斗星和牽牛星。⑥馮虛:騰空而起,馮,同“憑”。御:駕駛。⑦羽化:指飛升上天成了神仙。
【譯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那天,我和客人們劃著船到赤壁之下去游覽。清風(fēng)緩慢地吹過來,江面沒有激起波浪。我舉起酒杯向客人敬酒,朗誦《明月》之詩,歌唱《窈窕》之篇。過了片刻,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牛兩個星宿之間躊躇。白茫茫的霧氣橫跨江面,水面的月光和天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自由自在地漂流,越過茫茫無邊的江面。在浩瀚的江水中好像要乘風(fēng)飛去,不知將要飛向何處;我們飄飄然好像遠(yuǎn)離塵世而獨(dú)自存在,又好像變成了神仙一般。
【二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⑧兮蘭槳,擊空明兮溯⑨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馀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注釋】⑧棹(zhào):劃船工具,前推者為槳,后推者為棹。⑨溯:追。美人:古文中常以“美人”指賢人或所思念的人,這是一種借代的修辭方法。嫠(lí)婦:寡婦。
【譯文】這時大家喝著酒十分高興,敲打著船舷唱起歌來。歌詞是:“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成的槳,擊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讓小船逆流而上迎來流動的波光。我的胸懷無比廣闊,遙望心中的美人啊天各一方。”客人中有位能吹洞簫的,按照歌詞的旋律進(jìn)行伴奏。簫聲嗚嗚地響,又像哀怨又像思慕,又像哭泣又像傾訴,簫聲停后仍舊余音裊裊,好像一縷細(xì)絲連綿不斷。這種聲音能使?jié)摲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使獨(dú)處孤舟中的寡婦為之暗地哭泣。
【三段】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注釋】愀(qiǎo):憂愁不樂的樣子。曹孟德:即曹操,字孟德。夏口:地處漢水入長江之口,因漢水自沔陽以下兼稱夏水,故名夏口,故址在今湖北漢口。武昌:今湖北鄂城??姡╨iáo):通“繚”,盤繞。周郎:周瑜,字公瑾,年少時被人昵稱為“周郎”,三國時東吳名將。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下,瑜與劉備合兵,大敗曹兵于赤壁。荊州:今湖北襄陽。江陵:今屬湖北。舳艫(zhú lú):舳,船后舵;艫,船頭,泛稱船只。一說為大船。釃(shī):斟酒。槊(shuò):古代兵器,即長矛。渚(zhǔ):江中的小洲。匏(páo)樽:葫蘆做的容器。蜉蝣:一種昆蟲,據(jù)說只能活幾個小時,朝生暮死。粟:小米。須臾:片刻之間。佛教認(rèn)為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驟:迅速。遺響:余音。
【譯文】我這時面顯憂愁之色,整理衣襟而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簫聲為什么這樣傷感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寫的詩句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就是曹操被周郎圍困的地方嗎?當(dāng)曹操攻占了荊州,拿下了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旗幟遮蔽天空,站在船上灑酒祭江,橫握長矛賦詩明志,確實(shí)是一世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沙洲上打漁砍柴,與魚蝦做伴而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小舟,舉起酒杯互相勸酒。像蜉蝣一樣在天地間寄托著短促的生命,渺小得像滄海中的一粟。哀嘆我們的生命太短促了,羨慕長江流水的無窮無盡。希望追隨著仙人遨游于太空,懷抱明月而永存于天地。我知道這些希望不會立即實(shí)現(xiàn),因而才使簫聲的余音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回蕩?!?/P>
【四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注釋】逝者如斯:這原是孔子說的話,見《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消失,流失。斯,如此,這樣。卒:最后,最終。造物者:創(chuàng)造萬物的主宰者。適:滿足,安適。
【譯文】我對客人說:“您還知道江水和月亮嗎?江水雖然日夜不停地流去,但長江本身并沒有因之而消失;月亮雖然那樣地時圓時缺,但月亮本身并沒有絲毫增減。如果從變化的方面來看,天地之間的萬物用不了一眨眼的工夫就會變了;如果從不變的方面來看,萬物和我都是永遠(yuǎn)地存在著。那又何必羨慕它們呢?況且天地之間,萬物都各自有主。如果不是為我所有的,即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去取。只有那江上的清風(fēng)和山間的明月,用耳朵就能聽到它的聲音,用眼睛就能看到它的顏色,取走它們無人禁止,享用它們也從不會枯竭,這是大自然的無窮無盡的寶藏,也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受的。”
【五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核:有核的果實(shí)。狼藉:雜亂無序的樣子。枕藉:枕頭和褥子,在這里用作動詞,倒身而臥之意。
【譯文】客人聽后高興地笑了,洗了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和盤子放得凌亂不堪。大家互相依偎著在船中睡著了,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了白色。
【評析】賦,是從古詩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文體。它的特點(diǎn)是“鋪敘其事”,也就是說,要用華麗的詞藻來敘述、描寫作者所要觸及的事物,類似現(xiàn)代的散文詩。不過,在形式上卻又有特定的要求,講求對仗,強(qiáng)調(diào)聲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中的佳句令人過目不忘。蘇軾的《前赤壁賦》正是這樣。在寫景上,“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寥寥八個字,把空中的風(fēng)、江面的水在秋夜間的特色如實(shí)地反映出來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又把一葉孤舟在浩瀚的江面上游弋的情景刻畫得惟妙惟肖。在寫到簫聲時,作者運(yùn)用了這樣的語言:“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令人很容易領(lǐng)會到這是何等委婉動聽的樂聲。寫到曹操率大軍東下時,作者寫道:“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又把這個不可一世的大軍事家描摹得如此威風(fēng)凜凜。像上述的名句,在本文中可謂比比皆是。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本文中蘊(yùn)含的深邃的哲理?!叭松鸁o?!钡南麡O頹廢思想,在古代的作品中是極為常見的一個主題。而在蘇軾看來,“人生無?!碑?dāng)然是客觀存在的不爭的事實(shí),但從“不變”這個角度看來,“物與我皆無盡也”。他從水和月的永恒存在這一事實(shí),辯證地闡明了自己的觀點(diǎn)??梢钥闯?,這種觀點(diǎn)是積極的、樂觀的,也是作者豁達(dá)為懷的個性的最好證明。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