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同時應思考提高防治水平
葉永毅
今年8月以來,甘肅舟曲、云南貢山等地頻發(fā)泥石流災害。經奮力搶救、妥善安置,已使災害損失降至最低。在安排災后重建的同時,還應思考如何提高預警、防治方面的水平。防患于未然,比臨時抱佛腳更重要。
上世紀90年代,筆者在參與編撰《中國水文志》時,通過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泥石流防治史發(fā)現(xiàn),我們早已擁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泥石流預警、防治基礎。1951年,鐵道部在甘肅修建隴海鐵路時,就專門成立了研究組應對泥石流和塌方問題。1964年,鐵道科學研究院西南研究所組建了泥石流研究組。從1981年起,該所主持普查了一千余條泥石流溝,建立了技術檔案數(shù)據(jù)庫,并用地質地貌指標,通過模糊分析,確定了各溝泥石流的嚴重程度、危害性大小。這其實就是長期預警。此外,中科院系統(tǒng)對甘肅、云南等地質災害多發(fā)地的泥石流災害的調查研究也早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
這些年來,有關泥石流的調查研究成果日漸更新,治理經驗也日益豐富。但泥石流災害仍頻頻發(fā)生,造成巨大損失,對我們的預警體系敲響了警鐘。
筆者建議,當前急切之舉,最好是由有關研究機構盡快編寫出一本詳盡并切實可行的“關于泥石流的預警、避險和防治手冊”,經各方補充后,大量印發(fā)各地學習使用,電視臺也制成相應科教專題片播出?;聠栴}也可一并對待,因為它與泥石流性質相近,同樣時有發(fā)生。
在防治技術方面,幾十年來也有諸多理論與實踐經驗。當前需要的是在探究災害成因的基礎上進行檢驗比選。
泥石流和滑坡之所以在雨季特別是大暴雨時發(fā)生,是因為其時有大量雨水潛入或下滲至土體中,使其中部分成為稀泥狀,土粒之間的凝聚力和摩擦力大為降低。水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凝聚力和摩擦力急劇下降至不能抗拒下墜的重力時,滑動便不可避免地發(fā)生。
因此,阻止雨水的潛入和滲透就成為防治的主要措施。筆者建議,在泥石流的源頭土體(滑坡體也一樣)上,鏟除雜草、灌木后,用水利工程中已試驗成功耐風化又廉價的防水涂料,如水泥土、石灰土,以及糯米漿石灰三合土等,加水后涂抹成約3厘米厚的涂層,干后就成為防水的硬殼,只在因地震受損時加以修補,就能耐用幾十年。
某些現(xiàn)行方法,如在滑坡體上挖坑種樹,只能加大雨水下滲,是不可取的。而在溝的下端筑攔碴壩阻止泥石流下泄,應計算泥石流的巨大沖擊力進行設計。這些都可用人工噴雨進行檢驗對比。(作者為中國水科院水資源研究所原所長)
農產品價格宜有抓有放
張輝
近期,農產品市場又現(xiàn)大幅上漲行情。9月10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高開震蕩,并小幅收高,當天上午收盤,較前一日已上漲6元/噸。
如果說“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和“辣死你”等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還主要停留在“民生”層面,那么,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代表的主要糧食價格上漲則直接影響到了“國計”。
去年以來,中國農產品漲勢兇狠。為了平抑價格,有關部門政策頻出。僅近期而言,就有專門針對農產品市場調控的農產品“國六條”。然而,從效果來看,似乎并不如預期般顯著。時至今日,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機理已很清楚。投機資本借供求失衡的現(xiàn)實,通過囤積居奇進一步放大失衡,并巧妙地利用“通脹預期”。
筆者認為,要化解投機資本對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影響,首先,政府應抓住農產品定價權。作為“民生中的民生”,政府理應把其列為“重點中的重點”。當前,中國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yè),僅靠中糧集團一家之力,目前來看,其作用發(fā)揮并不盡如人意。政府應加大培育大型骨干龍頭糧企,甚至可考慮參股糧企。在此基礎上,政府只需牢牢控制幾家龍頭企業(yè),便可通過龍頭企業(yè)在市場中的作用,對農產品價格一錘定音。投機資本即便想囤積居奇,也很難掀起大浪。
與此同時,對產業(yè)鏈重新研究設計,減少流通環(huán)節(jié)。當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形成,一般要經過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從產出至終端銷售,農產品價格層級上漲。在此過程中,中間商獲利甚至超過農民數(shù)倍。過多的流通環(huán)節(jié)還造成了大量的損失。有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其中,果蔬流通腐損率為20%~30%,僅此一項,每年損失就超過1000億元,令人痛心。
在一些地方,把農產品過境收費當成“自肥”的搖錢樹,使農產品僅在物流儲運環(huán)節(jié)上,又無形中增加了不少的成本。
在農產品市場準入上,衛(wèi)生、城管、質檢等部門多龍治水,雖然出發(fā)點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客觀上卻留下了權力尋租的空間。這些成本,最終必然體現(xiàn)在城市農產品價格上。而有關部門宜從嚴執(zhí)法,對市場上的聯(lián)合漲價、操縱市場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
總之,對農產品價格,政府應以行政和市場手段相結合,該加強的加強,該放手的放手,才能確保農產品市場穩(wěn)定。
勿讓世博之行異化為敲章之行
王軍
說起上海世博會,許多人愁眉緊鎖:那么多的人,那么長的隊,別去湊這個熱鬧吧。這些,多是媒體留給人們的印象。特別是那些所謂的熱門館,動輒排隊三四個小時。此等事件,一旦媒體也來湊熱鬧,隊就只能越排越長了。
近日,筆者懷著忐忑之心到世博園內走了一番,驚奇地發(fā)現(xiàn),匯聚這屆世博會精華內容的館區(qū)——五大主題館、城市最佳實踐區(qū),不用排太長的隊,有的甚至根本不用排隊。與那些熱門館形成反差的是,這些館區(qū)中的許多堪稱冷清,特別是集中了人類最新發(fā)展理念與科技成果的城市最佳實踐區(qū),似乎只能吸引“敲章族”的腳步。
以上觀察,可能有失全面,卻是筆者的真實感受。世博會的“敲章族”堪稱一景,每進一處場館,都會聽到工作人員大聲通知何處可以敲章,接著一群人呼嘯而去,再一次排起隊來。對他們來說,場館展示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世博護照”上能被蓋上多少個章。
可以肯定的是,以這樣的方式蓋上最多的章,只能代表最為低質的世博之行。世博會推出“世博護照”本是為讓參觀者留下珍貴的紀念,竟讓許多人將世博之行異化為敲章之行。所以,筆者對一些場館不設敲章處深表敬意,這至少避免了“誤導”,還表明了一種態(tài)度:請懷著一顆真誠之心而來吧。
世博會是文明交流的盛會,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屆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2007年,人類的一半人口進入了城市,這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上海世博會的參觀者,如果到不用排太長隊的“城市足跡館”看看,就會真切感受到六七千年前,人類第一批城市矗立在兩河流域時的情景。彼時,人類的生產力獲得飛越,人類中的一群已能不再依靠種植食物謀生。那么,今天呢?
在上海世博會舉辦的201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極端天氣輪番上演,呈常態(tài)化之勢。人類發(fā)展的欲望,空前改變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狀況?!叭绻隳芨淖兡愕某鞘校阕钕M芨淖兪裁??”8歲的艾米麗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大家都騎自行車?!边@位紐約女孩對未來城市的憂思,被展示在上海世博會“城市地球館”里。她的心聲,多少人知?
筆者曾應邀參與上海世博會的部分策劃活動,考察了許多熱門場館。平心而論,本屆世博會的偉大之處,并不在那些靠光影技術吸引眼球、被炒得熱火朝天的場館身上。相信后人能夠見證,黃浦江畔,真正能被載入史冊的世博場館,卻是那些不是那么熱鬧甚至是有些冷清的去處,正是它們代表了人類在這一歷史性時刻,面對城市與未來的集體智慧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