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題解】魏征(580—643),初唐政治家。字玄成,唐代魏郡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陽(今河北省晉陽縣西),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年輕時隨李密反隋,后又隨李密投唐,為太子李建成洗馬;李世民即位后,被舉為諫議大夫,以敢于“犯顏直諫”著稱,先后共向唐太宗陳事二百多次,深為唐太宗所賞識,被封為鄭國公。著有《魏鄭公文集》《魏鄭公詩集》。本文為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年)幾次上疏中的一篇。在《全唐文》里本文的標(biāo)題作《論時政疏》之二。全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把積德義的具體內(nèi)容,歸納為十個必須思考的問題,規(guī)勸唐太宗要知足知止,謙虛納下,賞罰公正,慎始敬終,知人善任,愛惜民力。唐太宗接到奏疏之后,曾賜手詔說“公之所陳,朕聞過矣”,表示接受意見,并且“要置之幾案”,作為鑒戒。
【一段】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①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②乎?人君當(dāng)神器③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⑤,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注釋】①浚(jùn):疏通水道。②明哲:明智的人,此處指唐太宗。③神器:帝位。④居域中之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本?,處于。域中,天地間。⑤戒奢以儉:用厲行節(jié)約的辦法來革除奢侈。
【譯文】臣聽說要想樹木長得高大,必須鞏固它的根干;要想河水流得長遠(yuǎn),必須疏浚它的源頭;要想謀求國家安定,必須積累道德信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yuǎn),根干不牢而追求樹木高大,恩德不深厚卻希望國家安定,臣雖然極其愚昧,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圣明智慧的人呢?人君承當(dāng)?shù)弁醯闹厝?,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如果不考慮居安思危,用節(jié)儉來警戒奢侈,這也就是砍斷樹根而求樹木繁茂,堵塞水源卻希望河水長流啊。
【二段】凡昔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⑧,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⑨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注釋】⑥元首:指帝王。⑦景命:上天授予帝王君位的大命。⑧殷憂:深憂。⑨吳越: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戰(zhàn),先是越國被吳所敗,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于滅亡吳國。董:監(jiān)督。載舟覆舟:語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贝四擞弥叟c水的關(guān)系比喻君主和民眾的關(guān)系,警戒君主要切實注意民心向背。
【譯文】大多數(shù)古代的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好的確實很多,能善終者又實在極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難嗎?想必是在憂慮深重的時候,一定竭盡誠信對待下屬;在已經(jīng)得志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而傲視別人。竭盡誠信,即使像吳越那樣的敵國也能團(tuán)結(jié)為一體;傲視別人,即便是骨肉般的親屬也可以視同為陌路。即使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督責(zé),用威嚴(yán)的憤怒震嚇?biāo)麄?,結(jié)果只能使人勉強(qiáng)服從,卻不懷仁惠,表面上恭順,而內(nèi)心并不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就在于民眾。君主像船,民眾像水,水能承載船,也能顛覆船,這是應(yīng)該特別慎重的。
【三段】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雍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注釋】沖:謙和。自牧:自我約束。盤游:游樂。此處指打獵等。三驅(qū):一年打三次獵。一說,網(wǎng)開一面,由三面圍合驅(qū)捕禽獸。雍:堵塞。蔽:蒙蔽。黜:罷斥。九德:古代的九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散、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qiáng)而義”。德原作“得”。簡:簡拔選擇。垂拱:天子垂衣拱手,表示無為而治。百司:百官。
【譯文】假如能真正做到見到心愛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警惕;將要有所興建,就想到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定;考慮到居高臨險,就想到要謙虛平和而加強(qiáng)自我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像江海那樣處在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游樂,就想到一年以三次為限;擔(dān)憂自己懈怠,就想到做事必須始終謹(jǐn)慎;憂慮視聽蔽塞,就想到應(yīng)當(dāng)虛心地容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邪,就想到端正自己斥逐奸佞;恩惠加給臣下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dāng);責(zé)罰于人,就想到不要由于正在震怒而濫施刑罰。綜合上述十個方面的思考,弘揚那九種德行。挑選賢能的人任用他,選擇有益的意見而采用它,那么,智慧的人就能竭盡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的力氣,仁德的人就會普施他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獻(xiàn)出他的忠心。文臣武將各得其所而同時并用,君主垂衣拱手,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君主為什么一定要勞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職責(zé)勞役呢?
【評析】本文為一篇諫疏。諫疏的目的是希望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議。這就要設(shè)身處地考慮被說服者的心理狀態(tài),針對具體環(huán)境、被說服者的接受能力設(shè)計說服的方式、方法。本文的陳說步驟是經(jīng)過精心安排的。它根據(jù)唐太宗平日就有鞏固王朝、長治久安的愿望,首先以樹木、水流為喻,引申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上來;其次則針對唐太宗近來滋生的太平麻痹思想,反復(fù)申說人君的畏慎自儆的必要,為下面所提出的正面建議做好鋪墊,使聽者在聽到“十思”的要求時,不會感到突然,而且理解建議者是為聽者的利益著想的良苦用心。最后作者指出實行“十思”的美好前景,進(jìn)而加強(qiáng)了聽者的信心。議論說理,如要使讀者信服,不僅要合理,也要合情,只有入情入理,才能更好地達(dá)到說服目的。唐初在文體應(yīng)用方面,大多為駢體。魏征此文也是如此。駢文的主要特點為字句排列整齊,而且需要用上下句對仗的對偶句,以及字?jǐn)?shù)句式相同的排句;甚至在本句的各部位之間,上下句順序部位之間還要講究使用聲調(diào)抑揚頓挫的平仄律。駢體文既講究文章的視覺美,也講究文章的聽覺美。例如開篇的領(lǐng)語“臣讕”以下的句子是這樣排列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鄙鲜鋈涞淖?jǐn)?shù)相等,句式相同,各句同部位的詞義相對仗,關(guān)鍵部位平仄遞次而出。這組排句雖不如律詩律賦那樣嚴(yán)格,但甚本上盡量運用平仄,其結(jié)果是文辭優(yōu)美,頗可玩味。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